中国人评价一项制度,从来都基于一种朴素的务实精神——适合本国的、得力管用的,就是好制度。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引领一个古老大国从沉沦走向自强?一大秘诀就是不忘初心、实事求是,勇于制度探索,并以实践为圭臬,不断调整校准,最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当前,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可望可即,置身关键一程,方方面面都应该围绕这件最大的事用功发力。
全国两会时间过半,重磅信息次第不断:宪法修正案高票通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宪法保障;监察法草案提请审议,将实现对所有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揭锅,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望再度提升……多领域、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方案,成为本次两会的一大看点,也是人们把握未来中国之治的一个关键入口。
大国治理,机杼万端。在我们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制度”是令人瞩目的关键词。搭架子、定规矩、划边界,几十年来的探索,积累出一笔宝贵的“制度财富”。然而,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制度完善必须与时俱进。这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客观要求,也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两会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殿堂,种种草案、方案在这里被充分讨论、审议表决,成为中国式民主的生动注解。一张张庄严的表决票、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充分说明完善制度设计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
对制度的持续完善,饱含着因时而变的智慧。而以另一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对制度本义的牢牢坚守?制度是治国理政的工具和抓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这也决定了制度往往自根自生。中国人评价一项制度,从来都基于一种朴素的务实精神——适合本国的、得力管用的,就是好制度。更具体来说,能够确保国家稳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让整个社会有生气、有奔头的制度,就是好制度。以之为标尺,哪里有问题,哪里就需要“做手术”;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里就是“动刀用药”的重点。对制度的持续调整,就是为了使其永葆韧性、持久管用,正如钱穆所言,“制度是一种随时随地而适应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无弊”,不断打磨完善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政治制度的有效性,或者说优越性,在现实运行中不断受到检验。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报国无门;各种政治力量轮番登场,无果而终,直到中国共产党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晦暗的中国才重新燃起了希望。这支当时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队伍,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百年来中国人最强烈的心愿,视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引领一个古老大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沉沦走向自强?一大秘诀就是不忘初心、实事求是,勇于制度探索,并以实践为圭臬,不断调整校准,每一次都精心布局,每一步都谋定后动,最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人自己的道路。
当前,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可望可即。置身这关键一程,我们需要大智大勇、行动果断,更需要至纤至悉、集中精力,方方面面都应该围绕这件最大的事用功发力。由此审视新近出炉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信号,修改宪法、机构改革等等,可谓殊途同归,都是为治理寻找抓手,为发展扫除障碍,为未来打好基础,确保决策的稳定性、工作的连续性。从制度出发,我们更能理解为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内容,更能理解为何观察家会认为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建构的革命”。
从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可以看出,已近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伟志未移。“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可以想见,这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必将更好维护中国的繁荣稳定、长治久安,让十三亿中国人像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干事创业,实现精彩人生。让“复兴号”在圆梦征程上一往无前,这是当代人的职责使命,也势必成为我们留给未来的时代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