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学术讲堂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 正文

调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力量,推进“精准扶贫”的落实

信息来源:光明网 发布日期: 2017-04-01 浏览次数:

 基于对原有扶贫政策的反思,中国政府已将“精准扶贫”列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模式。“精准扶贫”反思的并不是扶贫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也不是扶贫措施过于单一的问题。“精准扶贫”的要义在“精准”二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过往扶贫经验中的“资源漏出”和“应保未保”等“瞄准偏差”问题。

 在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对“瞄准偏差”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三种视角进行解释:即技术视角、组织视角和文化视角。技术视角认为各种传统的扶贫瞄准手段或瞄准机制在贫困者识别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无论是个体瞄准机制、类型瞄准机制还是区域瞄准机制都难以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完全无误地识别出贫困者。组织视角强调在扶贫资源的传递路径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可能出现部分扶贫资源被投放到非贫困区县,基层社会治理者有可能将社会救助或扶贫资源用于社会管理,导致“瞄准偏差”的出现。文化视角认为如果扶贫或社会救助政策不能很好地处理政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就可能导致福利污名化问题的产生,而福利污名化则使部分真正的贫困群体主动放弃扶贫或社会救助项目。

 实现“精准扶贫”的路径有很多,其中专业社会工作的力量不容忽视。专业社会工作自重新引入中国以来,已历时三十年。从扶贫济困起步,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至今仍然以为弱势群体服务为己任。随着其专业性的不断成长,专业社会工作在很多方面具有传统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无法具备的优势。就“精准扶贫”而言,专业社会工作的参与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对“瞄准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纠偏”:

 第一,专业社会工作与贫困识别。个案管理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强调社会工作者以一种贯穿全程的综合服务方法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在贫困识别方面具备先天的优势。在一位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少数几户家庭提供跟踪服务的过程中,他所获得的对这些家庭的判断就不仅仅来自数字的统计,而是类似于“共同生活”的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贫困识别过程中由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产出和非正规就业的不稳定收入带来的识别困难。

 第二,专业社会工作与贫困监测。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类型,是“第三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解由信息控制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优势明显。一方面,作为第三方的社会工作机构能够为贫困评估提供更强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拥有扎实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的社会工作者能够在调查和统计方面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因此,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特定地区的贫困评估和监测能够提高贫困监测的效率。

 第三,专业社会工作与污名化化解。在如何化解福利污名化方面,社会工作者有其非常明显的专业特性。首先,如果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工作报告能够得到扶贫执行部门的承认并作为贫困识别的重要依据,那么这种对原有工作程序(如张榜公示)的修改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贫困者的羞耻感和污名化。其次,专业社会工作者所擅长的正是意识和价值培育,通过社会工作者多种形式的心理建设,贫困者或许能够通过福利意识的成长而在自身层面上去除污名化。

 第四,专业社会工作与精准脱贫。专业社会工作者倡导“助人自助”,强调通过对服务对象能力的培育来持续性地解决问题和实现需求,这对于贫困者的持续脱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量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也表明,社会工作者所开展的能力建设是贫困者持续摆脱贫困的关键助力。

 与前面关于“瞄准偏差”三个方面的原因对照起来,专业社会工作在解决“瞄准偏差”问题方面十分具有针对性,专业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总体战略中应该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当然,专业社会工作的应用并不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唯一路径,它需要在原有的扶贫体制中与其他相关专业领域展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