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学术讲堂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 正文

高校去行政化:别让“厘米推进”都成难事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 2016-11-15 浏览次数: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在社会多方呼吁多时后,终于有了破冰举动。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日前表示,北大的综合改革正稳步推进,效果开始逐步显现,在人事改革方面,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并采用聘用方式,进一步弱化行政级别。

 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北大在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方面率先迈步,无疑契合很多人对北大“敢开风气之先”的想象,它会否成为首张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也备受期许。

 可以看到,北大对去行政化是有周密规划的,后者是被置于整个人事改革的大盘子中的。北大聘任制改革,早前已在教师队伍和学术机构管理层中推行开来,围绕行政人员的人事改革启动,也是顺承动作。本质上,这也是步步为营的改革推进策略。

 这次北大以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为切入点,其实也是该策略的体现。在某些人看来,要去行政化,就得对高校所有领导一体通用,先拿院系领导下手,也是“捡软柿子捏 ”。但这其实也有奢望改革一步到位的苛待之嫌:在那些部属、省属高校校级领导常由上面委任的情况下,高校管理层推动的改革触及面,很难继续上溯。而先从取消院系领导的行政级别着手,也是循序渐进,由局部先行推动整体变革,也是可行路径。

 要看到,目前高校内金字塔式权力结构已然固化,沿着院系和校级机关及职能部门两个纬度,其领导行政级别参差分布。在这些行政层级环环咬合的背景下,取消院系领导的行政级别,也会面临阻力。

 平心而论,从全盘改革诉求看,北大现有的举动仍属“厘米推进”。首先,“高校去行政化”包括几层含义,比如,要减少行政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和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让大学更有自主权;比如,高校内部要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学的影响,往教授治校方向推进……取消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是其中的一步。其次,即便是取消管理人员行政级别,目前也是限定在院系领导层面。

 就此看,在“半程改革”的扳机启动后,北大还可在更多方面发力:如对院系行政领导的聘用可采取公选制,让其变成职员制,而非沿袭行政任命方式;再如,在学校推进管评分离,教育学术决策交给学术委员会等。“去行政化”的精髓,不能止于取消行政级别,更要以此为前提,去推动教育按照教育自己的规律运作。

 但无论如何,改革也需积跬步,在某些难以推进的改革领域,实现“厘米推进”,通过局地“松土”去撬动整个制度土壤质变,尤为重要。这次北大明确的改革方向,就备受舆论认可,原因也很简单:其探路再怎么说,也展现出了“愿啃硬骨头”的改革意愿。比起只坐而论道,能起而行之,也挺难得。

 北大的改革动作能引发这么大的舆情反馈,究其根源,还在于有其他高校映衬。早在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有明确,“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可6年过去了,很多高校还在原地踏步。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重申“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2015年5月,《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再提“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但大多数高校仍原地踏步,内部呼应性改革迟迟不彰。

 在高校去行政化问题上,因牵涉到的利益面错综复杂,自上而下、循序渐进,是较现实的路径选择。而今,北大的迈步,已是积极探路,这也需要更多高校跟上。而更有力的举措 ,或许还系于更高层级的部门依据法律授权、法定程序的推动上,真正将高校去行政化导入攻坚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