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学术讲堂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 正文

大学校名之争折射大学改名乱象

信息来源:光明时评 发布日期: 2015-06-14 浏览次数:

 4月28日,教育部发函同意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而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前身为“华西医科大学”,再往前的名字为“四川医学院”,简称“川医”。这一更名引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海内外老校友的反对。6月9日,四川大学也正式向教育部发函,表态“不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还透露,校方如今“已正式向教育部提起行政复议”。

 很多大学嫌弃原来的校名太小、太窄、太土,盲目跟风,追求“高大上”,把校名的行政区划由“地市”改为“省”,甚至改为“中国”;把校名的专业特点由“农业”“纺织”等改为“科技”“理工”等热门词、时髦词,“综合性”越来越强;把校名的“组织形式”由学校升为学院,由学院升为大学。

 大学更名,往往打出“打造学校品牌价值、提升学校影响力、提升教学质量”的旗号,但事实上,很多学校更名只是“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位子工程”(学校更名升格后,学校的级别、校领导的官位和待遇也会随之上升),更名后学校的内在并没有得到多少实质提升。显然,大学“更名热”的背后是功利心、虚荣心、浮躁心和官僚主义在作祟。

 大学竞相更名,有的大学在有限的历史内还多次更名,会产生很多弊端。一者,割裂大学的发展历史,让大学的品牌发展碎片化,不利于培养大学品牌价值;二者,一些大学的校名越改越近似,给民众带来困惑,让一些学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无所适从,甚至对学生、家长形成误导;三者,在大学频繁改名的语境下,野鸡大学很容易钻空子,浑水摸鱼;四者,校名更改之后,校牌、公章、标牌等与校名有关的内容都要更改,造成大量人力、财力浪费。

 大学的发展在于练好内功,在于提升内在的实力,而不在于起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内在实力是本,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只是标,大学的内功不行,就是把名字改得再大再牛,就是叫中国大学、世界大学、地球大学、太阳系大学、宇宙大学也不行,大学的内功过硬,叫多么小气、多么老土的名字也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你看,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达特茅斯学院、波士顿学院、威廉玛丽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大学都顶着“学院”的名头,却都是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响当当的大学。国外的很多著名大学,校名都有数百甚至近千年的历史,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校名的历史积淀保持了学校发展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增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品牌底蕴,让学校的品牌更厚重、更有影响力。大学频频改名不利于涵养凝聚大学精神,违背教育规律,我们的大学应该把心思都用在练内功上,少一些改名的冲动,多一些始终如一的情怀和长久打造一个品牌的韧劲,而教育部对大学改名更该持审慎态度,严格把关。(李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