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学术讲堂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 正文

所有的读都应算“阅读”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日期: 2015-04-17 浏览次数:

 

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笔者在媒体上读到一些地区的读书情况数据调查。比如某地人均周读书时间不足10小时、某地人均图书月购买量不足1本、某地人均全年阅读图书量不足3本等等。而这些数据似乎不约而同地都忽略了网上阅读、电子书阅读和其他的新媒体衍生阅读。难道人们读的不是纸质书籍而就把他们归入不读书人的行列?

纸是文字的一种载体,从古至今,文字的载体一直在变迁。从陶器到甲骨、从青铜到简牍,经历丝绸最后到达纸,沿用至今。载体一直在变迁,而图书的形式也在更替。如今我们就处在新旧文字载体并存的年代里,纸质图书依然存在,而电子图书早已不是新鲜名词。

在数字媒体的时代里,很多人的确一年下来都看不了一本纸质图书,人们每天都在高速处理着各方汇聚的信息。在高科技的互联网时代,阅读也在慢慢地由纸转移到屏幕,而屏幕阅读也在悄然变革。从曾经的电脑显示器再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书籍离开了纸张却没有离开人们的视线,而阅读电子书是无法反映到依据纸质图书而进行的各种统计数据上的。

同时很多人有着这样的认知:出版成册的文字比网上传播的文字内容上更优秀,只有优秀的作品才会做成图书,那些网上流传的都是不入流的作品。据笔者了解,有着这样认知的人似乎还不是少数。的确,互联网的容量开放的特性,使得互联网上海量的资源的水平参差不齐,但传统出版业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图书质量也同样不容乐观。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在网上放弃一部不称心作品的成本远远小于购买了一本不如意的纸质图书。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盗墓笔记》、《甄嬛传》等等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又何尝逊色于传统纸媒上习见的那些文字?

在我们的常规认知中,老年人们保持着传统的阅读习惯,是纸质图书的“最忠实的伙伴”。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部分老人虽然不会像年轻人一样随意畅游在互联网的阅读中,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或者也伴随着身体机能的某种下降,纸质阅读对于老人也已经绝非唯一的选择。比如有些老人每天固定收看电视里类似于《百家讲坛》的节目,节目中教授、学者针对历史题材或是文学作品夹叙夹议。这难道不是另一种衍生的阅读吗?再比如很多老人选择的有声读物,把传统图书改以诵读的方式通过耳朵进行传播,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读书”方式吗?可是,这些老人们在克服着老花眼带来的阅读障碍的同时,也被某些阅读统计数据“无情”地纳入了不读书人的队伍。

短时间内,纸质图书并不会消失,很长一段时间会和新型出版行业并行,永远不会缺乏爱好者和“死忠”。纸质图书特有的质感和阅读体验,是任何一种新型技术目前都无法替代的。但是,我们追求和坚持的是阅读本身,而不是图书这种阅读载体。某些人对电子书和电子出版的歧视或者选择性忽略,本身就是片面的。

其实,无论是购买纸质图书进行阅读还是在网上浏览图书,甚至是看节目听读物,只要能够接收到集结成精华的文字中的内容,并且对内在修养和知识储备有所帮助,都应该算作广义的阅读。的确,我们的快节奏生活和对知识不够尊重导致的某些阅读数据确实令人忧虑,但也不能认为阅读单纯来自读书。我们的生活就是从更多的选择中进步。只要我们保持求知探索的好奇心和不断充实自己的愿望,又何必分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