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学术讲堂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 正文

赵炎:南宋“大学生村官”具体做哪些工作

信息来源:暂无 发布日期: 2015-03-23 浏览次数:

     国家对毕业大学生包分配的时候,农村曾流行一种比喻,叫“农村娃考大学,等于跳龙门”。专家们的说法则更具体而形象,说初中生好比秀才,高中生好比举人,大学生好比进士。 

        今天呢,大街上随便找十个人,起码有八个是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且国家不再包分配。所以,这个比喻要与时俱进地改一改了,怎么改?赵炎以为,如今的大学生和古时候的秀才一样,有学历没饭碗;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算是举人,有资格为官了;成为重点培养对象的“中举”大学生,可称进士,从此仕途顺达,如同芝麻开花会节节高升。

        如果按照这样的改动,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就等于古代的秀才当村官。说他们是官,亦无不可,说他们不是官,也对,因为他们不在编制之内,即没有品级。如此,则大学生村官的历史得追溯到八百年前的南宋时期,而并非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江苏丰县的“雏鹰工程”发展而来;所谓的“从无到有”,也得改改,应该叫“效法先贤”才对。 

        南宋的“大学生村官”,最早出现在高宗绍兴十三年的浙江湖州德清县。 

        当时有位陈秀才连续考了两次乡试(公务员考试),都落榜了,心灰意冷之余,不复走应试之路,开始在老家设馆授徒,教一些孩子读书。适逢该乡保长病死,各户长、甲长公推陈秀才担任保长一职。陈秀才很不情愿,但因县太爷出面相邀,感觉却之不恭,遂勉强同意担任联保吏,相当于现在的村治保主任。这里要交代一下,南宋的保长,管理十甲一百户,跟今天的一个行政村差不多大。 

        陈秀才当联保吏,名义上归县太爷直接指挥,实际上还是配合当地保甲长完成或分管完成“管、教、养、卫”的基本工作。 

        什么是“管”,管什么?具体包括清查户口、查验刀具、实行连坐切结等。这绝对是村治保主任的活儿,只不过现在不流行连坐制度,治保主任倒省了不少事。陈秀才是个文化人,不屑于搞清查之类的工作,但他在推行“连坐切结”方面很积极,敢于对地主恶霸动真格的,不论亲疏贵贱,一视同仁。 

        那么,什么又是“教”呢?也好理解,南宋办学风盛行,每个保均设有保学,村官得负责教化,同时还负责招募、训练壮丁。这么看来,南宋的大学生村官既要干团支部书记,又要干民兵连长,身兼数职,担子不轻。陈秀才办学自然没问题,他的老本行就是设馆授徒,可谓驾轻就熟。只是让他训练壮丁,赵炎以为恐怕要耽误事,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如何能够教那些青壮汉子?

        关于“养”,在南宋,并非指的是村办养老院或孤儿院,而是对上负责的,村官需测量土地,并据此督缴税赋,“颐养”地方政府。说到这一条,大家或许马上会想到过去农村的“两上交”,村委主任干的活,当然,现在取消了。 

        我们知道,有史以来,南宋的税赋名目最为繁多,高达数百种,老百姓负担很重,地方官收税的任务也很重,而基层实际催缴的,就是保甲长。陈秀才在老百姓中间素有名望,自从他担任村官以后,土地测量开始公平公开,不再偏袒地主老财了,老百姓都很高兴,缴纳赋税不再拖延,县太爷完成指标也顺利,倒也皆大欢喜。

 

        最后一个是“卫”,有些特殊。根据记载来看,其性质类似于今天的公安派出所,具体工作是设立地方团练、实行巡查、警戒等,现在的大学生村官一般不会安排这个工作,而那些“跑二排的”治安队员也不是从大学生中间招聘的。陈秀才干的联保吏,按照当时“一户犯法,保甲连坐”的制度,他这个村官就必须带着壮丁,干一些捕快(警察)的活路,做到防患于未然,否则一旦出了事情,他也脱不了干系。

 

        从部分地方志的记录里,我们可以发现,德清县的县太爷招募秀才当村官的做法,被其他各路州县当做先进经验而广为效仿,还上了京城临安的小报,只不过该“新闻”的立意写反了:“士子读书若何?治平是也...达则分君王忧,急社稷难,困则化民之德,变俗之清...今(士子)争与保甲为伍,违章圣(宋真宗)训,背先贤言,大谬也。”显然,南宋京城的这位“名记”认为,读书人要胸怀天下,要么立言,要么立功,干村官,那不是大炮轰蚊子----大才小用吗?也太委屈了。

 

文章来源于:凤凰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