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学术出版事业繁荣的背后,也存在整体质量不高、精品稀缺、学术缺位等问题。多位学者与出版人认为,目前的这种现象与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水准和出版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治理学术出版乱象,亟须加强出版规范和学者自律。 近年来,学术出版领域的繁荣有目共睹,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物以每年数万种的数量产出,其中优秀者甚众。比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统一组织出版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等,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水平。 但是,在学术出版事业繁荣的背后,也存在整体质量不高、精品稀缺、学术缺位等问题,学者和民众对“学术垃圾”、“泡沫学术”的批评不断见诸报端。 多位学者与出版人认为,目前的这种现象与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水准和出版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治理学术出版乱象,亟须加强出版规范和学者自律。 乱象·表现 学术缺席学术出版 学术出版的不良现象败坏学术风气,浪费出版资源,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发展。记者调查发现,学术出版繁荣的背后存在乱象种种。 乱象之一:出版“包工头”遭遇学术“包工头” 数位受访者表示,一些出版人已经蜕变成文化商人,经济效益而非学术质量成为唯一的判断标准。“给钱就出版,没钱就不出版。” 曾在北京一家知名学术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的小常告诉记者,在该社最受重视且收益最丰厚的几个部门堪称“山头”,部门主任消息灵通、人脉深广,不愁选题,更不用费心策划,甚至可以“守株待兔”,坐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带着受资助的著作上门。因有源源不断的资助课题为出版社带来效益,他们的工资、奖金数目远非普通编辑所能比,甚至连社长、总编辑对他们也要礼敬几分。 产出环节如此,那么生产环节呢?目睹过多部“学术著作”诞生过程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小周告诉记者,一些导师的形象与包工头无异。课题立项后,他们召集研究生组成写作班子,自己则负责督促进度和审稿。作为报偿,导师从课题经费中拿出一小部分作为研究生的“辛苦钱”。很多参与写作的研究生对此心知肚明,于是找一堆现成资料敷衍了事。 如此产生的“学术成果”质量堪忧。多位出版社编辑向记者抱怨,这类著作普遍存在选题过泛、质量偏低等问题,文句不通、标点错误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难以卒读。负责这类稿子的编辑叫苦不迭。小常说,编辑这样的书稿十分辛苦,学术上更是难有长进,他的很多同事和他本人甚至因此考虑转行。 乱象之二:有失严谨,漏洞百出 本报“书品”版曾刊登过不少批评性书评。这些评论指向一些号称“精品”、“首创”的著作,指出其名不副实,既非精品,又无原创,反倒存在抄袭之嫌。如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副教授杨新磊撰文点出,中国林业出版社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存在多处疏漏,书中将《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误作“疱丁解牛”;绥化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王海峰则以“著还是编著?”为题,批评三秦出版社的《中国学报编辑学导论》存在变相抄袭、全文无注释的情况,认为该书实际更适合列为编著作品。 此外,一些学术著作注释不规范,甚至没有索引。“如果连最基本的学术规范都做不到,学术创新则无从谈起。”一位曾在国外接受过学术训练的青年教师告诉记者。 乱象之三:选题重复,学术缺席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曾产生许多雅俗共赏的经典著作。但近年来一些图书出版商打着学术普及的旗号,不惜歪曲经典,大搞商业营利甚至哗众取宠。这类图书层次低下,甚至毫无学术规范和学术含量。 记者了解到,为迎合市场,一些出版社在选题策划方面重复率较高,特别是在历史、法律、哲学等领域,往往抓住热点一拥而上,推出的图书学术性差、大同小异。如《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商务印书馆的版本之外,半年内就产生了17个版本,速度之快令人惊诧。 乱象之四:滞销压库,只出几册 记者获悉,一些学术著作“为出版而出版”,给出版社造成大量的退货和库存。因出版社难堪库存重负,这类图书最后往往被低价处理甚至直接回收化作纸浆,造成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自然也免不了带来环境污染。 目前学术界存在一种特殊的出版现象,即仅为满足结题、结项的需要而出版“限量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卫志民告诉记者,一些作者深知其著作市场极为有限,甚至担忧出版后被同行批评,因此只保证参与结项、结题会的专家和作者能够人手一册,印量如此之少加之质量不高,根本难谈对学术界的贡献。 乱象·源起 纯净何以失落 今天,学术出版的境况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可谓迥异。曾经是“出书难”,现在是“出书滥”。出版乱象的出现与学术评价体系和部分出版机构的导向性有关,也与浮躁的学术风气和社会风气难脱干系。 评价过紧,急于出书 在采访中,多位学者表示,现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评价考核的周期越来越短,甚至按照农民“春种秋收”的节奏,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粗制滥造甚至抄袭。 “职称评审制造了大量学术垃圾,甚至‘逼良为娼’。”一位在北京高校供职的青年教师直言。 利益左右,“赢家通吃”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经费缺乏,学术著作遭遇出版难的问题。当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优秀的成果早日面世,有关组织和机构建立了学术出版资助基金。在此后的时间里,这类基金在推动学术出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资助由于监管不严、使用不当,并未落到实处,反倒成为催胀学术泡沫的推手。 由于学术界与出版界存在一条贯穿课题立项、出版、评奖的隐形利益链条,导致手握资源的专家可以“赢家通吃”,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处于“马太效应”阴影下的青年学者,往往出版无门。 “目前的出版环境实际上不利于青年学者特别是需要出版处女作的青年学者的成长。而‘项目制’则是诸多乱象的罪魁祸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术编辑告诉记者。 学术淡出,环节缺失 学术出版乱象折射出出版社向市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错位。出版社转企改制过程中对部门设置等进行调整,营销部门地位得到突出。在一些出版社,学术编辑被边缘化甚至改组退休,由缺乏学术规范修养和学术判断力的新人从事编辑工作。而评审环节的缺失也令平庸甚至假冒之作一路绿灯。同行专家的匿名评审意见被严重忽略。 编辑的上乘境界是与作者进行思想对话,其次是提出结构建议,最后才是文字修改和润饰。现在我们的很多编辑还处于修改错别字阶段。曾有多年编辑、出版经验的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如是说。 批评缺席,低劣无忧 目前学术批评的缺乏也是学术出版乱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一般的评价体系中,书评不被视作科研成果。此外,撰写批评性书评容易得罪人,常见的几乎都是赞扬性书评。缺少了同行的正常批评,一些质量平庸甚至低劣的著作毫无后顾之忧地出炉。 乱象·对策 推出学术出版规范手册 学术出版如何走出喧嚣与混乱,恢复应有的清新纯净?学者呼吁,正本清源、净化学术出版市场,必须提高学术著作出版的“门槛”,完善出版机制。 学术出版的规范问题早已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学术著作出版质量,推动学术出版繁荣发展,201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 一些学者认为,西方国家在规范学术写作和出版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190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推出了《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第1版,在此后百余年中,该书不断升级、修订,到2010年已出版到第16版。此外,美国学术界、出版界还出台了诸多其他规范。多位学者认为,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应当编辑、推出自己的学术写作和学术出版规范手册。 学术研究是一丝不苟的严肃事业。作者须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沉潜思考,雕琢作品;而尊崇学术出版规范,提高学术出版质量,切实推动学术出版事业繁荣,是学术出版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净化学术出版还需媒体的监督与参与,对其流弊有所匡正。卫志民即认为,学术出版乱象的消除需要学术报刊、学术网站等媒体共同参与。 王一方表示,需要在评价方面给学者松绑。比如他所在的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以代表作要求学者,其效果优于短周期内进行量化考评。此外,不能盲目照搬、接轨“国际规范”,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出版自己的学术规范手册,或者对西方学术规范等加以改良后推广。( 作者:张春海)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