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学术讲堂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堂 > 正文

唐墓壁画中的“外来”文化因素

信息来源:暂无 发布日期: 2015-03-23 浏览次数:

【核心提示】唐墓壁画以图像化的形式,反映了唐代“胡风胡化”的盛行。唐代“胡风胡化”的最大特点不是原封不动的复制、移植,而是在原有文化元素基础之上的融合、创新与发展,这在唐墓壁画的“外来”文化因素里表现得非常突出。

  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发达。连接长安与遥远西域的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外来”(相对中原本土而言)文化在都城长安齐聚。“外来”文化不仅与汉文化交互融合,且彼此影响,形成了“胡汉交融”的历史景象。在唐代,都市的繁华常被移植到墓葬中,如今,唐墓壁画的出土使当时文化交融的社会图景不再是一个瑰丽的背影。

  胡人与胡物

  唐墓壁画中的“胡人”主要见诸李寿墓、韦贵妃墓、李凤墓、章怀太子墓、武惠妃墓等墓葬。从形象上看,大致有使者、仪卫、贡人、胡客4大类12种身份。在整个人物图像壁画中,胡人数量较少,从表情特征看,他们大多形象卑谦,基本处于陪衬的位置。据文献资料记载,胡人作为一个群体,多以俘虏、商人、伎乐、商品奴隶、人质、马夫和驼夫等身份来到唐朝,主要从事服务行业,传播着独特的异域文化。他们反映了唐朝周边民族大量活动于内地的史实,也反映了大唐的神韵与气象。所谓“胡物”是指来自异域或带有异域文化元素的器用及来自异域的动物,这些图像在房陵大长公主、懿德太子、章怀太子、永泰公主等墓均有反映。珍贵器用在唐墓壁画中较为突出的主要有“胡瓶”、“高足杯”、“六曲盘”等9种类型,虽然与中原汉族器用的奢华有所不同,但这些来自异域的物品也反映了墓主人的高贵与富裕,以及当时特殊的生活品位,也体现了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有荣华富贵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表明了唐代社会西域输入的金银等器用或仿制品已成为高官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在唐墓壁画中,另有多种来自异域的动物,如猎豹、鹰鹞、波斯犬、狮子等。唐代文献史料中,这些动物多与唐代的“贡赐”贸易有关,是唐朝与异域民族密切的经贸往来的见证。在唐代,它们属于珍稀之物,常出现于宫廷,供皇亲贵族玩赏。

  胡乐与胡舞

  唐代乐舞盛行,来自西域的“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龟兹乐”、“西凉乐”及源于西域并在糅合大量汉地乐舞元素基础上形成的“胡部新声”、“霓裳羽衣”等最受欢迎,不论从宫廷到民间、从都市到乡村,还是从地方到军队、从街头到府邸杂院,到处都是“胡音、胡骑与胡妆”。作为社会生活缩影之一的丧葬文化自然吸收了大量“胡乐胡舞”元素,在唐墓壁画中绘制乐舞的墓葬有三十多座,最为著名的有苏思勖墓、长安区无名墓、朱家道村墓、执失奉节墓等。乐舞图中的乐舞伎或完全是胡人形象,或胡汉参杂,也有胡人着唐代服装的,人物鲜活生动;乐器主要有箜篌、琵琶、羯鼓、筚篥、拍板等,从乐器的组合来看,多以胡地乐器为主或胡汉相间,所演奏的音乐亦多具西域风格或改造过了的胡部新声,这说明“胡乐胡舞”与中原传统乐舞相互融合之后形成的乐舞是唐代社会流行乐舞的主流。在唐代,流行乐舞的规模又以小型为主,深受士庶欢迎,在墓葬壁画中乐舞场景也经常出现。

生活风尚

  唐代的生活风尚在唐墓壁画中可见一斑,这主要表现在服饰及饮食上。唐代服饰在继承汉魏服饰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周边民族服饰的特色,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大唐服饰。唐墓壁画在服饰方面表现充分,尤其是女性服饰形式多样,色彩斑澜。“胡服胡饰”几乎在每幅壁画中都可以找到其基本元素,主要有胡服、披帛、半臂、袒露装、胡帽、抹额、麻鞋、靴等;唐朝妇人的发式在历史上尤具时代标志,仅髻与鬟就有20多种,其中不少来自西域,如椎髻、回鹘髻等;此外,唐朝妇女的化妆用品亦有不少来自异域,如“花钿”、“胭脂”、“口红”等。无论是胡服还是胡饰,均多方位地展示了唐朝这个多民族大融合时期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及开明、开放政策为唐代社会带来的时尚潮流。

  “胡食胡饮”在唐代非常流行,墓室壁画中也有一些反映,最主要的有葡萄、“酥山”等,另外,一些模糊不清的食品也被推测为“胡食”。

  在运动上,源自西域的“马球”是唐朝非常流行的贵族活动,终唐而不衰。目前,在唐墓壁画中共发现三幅《马球图》,其中以章怀太子墓的《马球图》最为著名。该《马球图》是唐代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作,生动地表现了唐代竞技运动的场面,同时又填补了史籍中关于唐代马球运动细则的空白。

  唐代“散乐百戏”亦很流行,壁画中以武惠妃墓的《百戏图》最为著名,主要以杂技内容为主,虽然有胡人表演,但唐代的百戏既有西域的成分,亦有朝鲜半岛诸国的文化因素,可以看出,唐代的百戏是在中原固有百戏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成分,发展、创新之后形成的结果。

  外来宗教

  唐代流行着诸多外来宗教(如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其中佛教最兴盛。虽然佛教图像在壁画中不够明显,但佛教因素如寺观图、云中车马图、飞天、莲花等,说明佛教在影响唐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同时,在丧葬习俗中更加普遍,并促使唐代丧葬习俗在居丧、祭奠、埋葬等方面皆出现了新的内容及变化,尤以墓室随葬佛教明器的消失代之以佛教题材的图案装饰墓葬并大量出现最为明显。

唐墓壁画以图像化的形式,反映了唐代“胡风胡化”的盛行,这与唐代统治者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不无关系。李唐王朝自身的胡族血统及由此形成庞大的“胡人”统治集团在对待“外来”文化时具有一定的心理认同感,为“外来”文化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唐代“胡风胡化”的最大特点不是原封不动的复制、移植,而是在原有文化元素基础之上的融合、创新与发展,这在唐墓壁画的“外来”文化因素里表现得非常突出。作者:程旭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