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哈尔滨机场高速公路收费降价调整听证会近日在哈尔滨举行。这次听证会突破了以往“逢听必涨”的怪圈,最终以88%的听证代表同意调价方案落幕。但来自会场内外的质疑声和反对声也引发了人们的思索,在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和运维中,政府、企业、消费者各自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才能避免出现“企业亏损、群众喊贵”的情况。(4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国内各个城市的价格听证会已经沦为事实上的“听涨会”,听证会制度陷入“逢听必涨”的怪圈无法自拔的情况下,于近日召开的哈尔滨机场高速路的收费价格听证会,终于打破了这一怪圈,走出了“逢听必涨”的窠臼,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听降会”。听证会结束之后,三类车型的收费标准全部下调了25%,真正顺应了民心,顾及了民意,实现了让利于民,也向着“让路于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按理说,听证会终于开成了“听降会”,社会各界理应一片叫好才是。但令人奇怪的是,听证会前后会场内外的质疑声甚至是反对声仍旧不绝于耳,“企业喊亏,百姓喊贵”的现象,并没有因为听证会成了“听降会”而得到根本的改变,原因到底何在?在笔者看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机场路的收费价格降了不假,但是在多数老百姓看来,降价后的收费标准,仍旧偏高,没有满足多数人期待中的“心理价位”。按照一些业内人士的说法,哈尔滨机场高速公路刚刚建成通车的时候,因为车流量小,总体收入偏低,所以企业处于负债经营的状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乘机旅客和车流量大幅增加,企业收费收入持续增长。那么不管是按照“薄利多销”的市场经济学原则,还是本着让利于民的公益化方向,现在降价是应该的,至于降价的幅度是否满足了百姓的心理期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当地有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在现在降价的基础之上,认真调查研究,考虑是否还有“再降价”的空间。 其二,高速路的收费标准虽然降了,但是对于各方面的信息仍旧不公开,不透明,导致公众各种猜测与不信任的产生。不管是听证会之前还是之后,企业和公众都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那就是“企业喊亏,百姓喊贵”。但企业是不是真的亏,收费是不是真的贵,只有在各方面的收费信息得到公开透明之后,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当企业运营成本,年收费总额,以及收费的费用都用到哪里去了等等信息都做到了公开透明,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才会消除百姓的猜忌,消除彼此的误解。 所以说,听证会成为“听降会”值得肯定,但是要想消除质疑与杂音,还必须在信息公开透明的前提之下,在让利于民,还路于民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