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党史学习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学习 > 正文

万里与中国农村改革

信息来源:暂无 发布日期: 2018-10-17 浏览次数:

万里是一位改革闯将。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开始,万里是立了功的。万里的农村改革思想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万里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他以非凡的政治胆识,大力支持和推广“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做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安徽省农业管理体制的变革,为开辟中国农村改革的新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中央主管农业工作后,他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改革全面深入发展。他提出改革农业管理制度,发展商品生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1970年代,安徽是农业大省,又是贫困省,人民的温饱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万里到任安徽省委书记后,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深入皖南的芜湖、徽州、池州,淮北的阜阳,皖东的定远、凤阳、嘉山等地区,开展调查研究。万里调研的一大特点是:不打招呼、不带随行人员,随时随地同群众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为的是看到真实情况,听到群众的心里话。定远县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只求吃饱饭的简单要求,张家农户一根木棒就能撅走全部家当的贫穷境遇,凤阳农民为讨饭扒车外流的情景,深深刺激了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万里意识到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搞好农业生产,迅速提高全省农民生活水平。

首先,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万里带领安徽省委主要领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安徽省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六条》)。《六条》释放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信号。其中,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等内容,突破了当时批判“自由种植”和割掉“资本主义尾巴”的禁区。万里顶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敢于担当,勇敢地越过了雷池一步。而这一步获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78年万里看到滁县地委关于“包产到组”的调查后,作出题为《联系产量的责任制可以大胆试行》的讲话,对《六条》中的部分内容提出修改和完善,提出可以包产到人、到组,联产计酬。从实际出发制定的农村经济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肥西县山南公社包产到户、凤阳县大包干、小岗村包干到户等多种生产责任制的探索实践。

其次,解放领导干部的思想。安徽农村改革的过程中,领导干部是政策的执行者。究竟是执行当时“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的中央文件,还是尊重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实践?一些干部心存疑虑,怕犯错误。对此,万里认为领导干部应该解放思想,敢于冲破“左”的束缚,坚持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下,不论哪种形式的责任制,能让农民、集体、国家都增加收入,就是好办法。二是领导干部要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对于不适合本地情况的中央政策,要讲明情况、原因,提出意见,报告上级党组织。对于安徽出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万里及时向中央报告,提出意见,并获得了邓小平、叶剑英的同意。由此,安徽省的领导干部普遍解放思想,积极落实安徽农村经济政策,极大地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积极性。

通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转变领导干部思想,万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安徽农业增产增收。他领导的安徽农村改革,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次艰辛和成功的探索。“要吃米,找万里”便是人民群众对他这一时期农村改革工作的肯定和赞扬。

冲破阻力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2月,万里到中央主管农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阻力来自于部分领导干部的认识。中央农口的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包产到户破坏了农业集体经济、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明里暗里抵制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1981年3月,万里在农业部党组会上对这些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万里提出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号召农业部的干部虚心、真诚地向农民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清除“左”的思想,不搞“一刀切”。在万里的建议下,1980年4月国家农委组织农口各部门领导100多人,深入农村、农民当中进行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走家串巷、田头谈心等各种形式,这些领导干部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了解了农村实际情况,从而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从1982年到1986年,万里连续主持制定了五个关于农业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五个一号文件构成了一幅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蓝图。五个一号文件连同其间万里五次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指导中国农村改革深入发展。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给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上了姓“社”的户口,为几年来的争论作了总结。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称包产、包干到户等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将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万里在1982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回顾了三年来从不联产到联产,从包工包产再到包干的变化历程,指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决不能低估。它适合中国的国情,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成功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中国农业以7%的土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致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出现了农民利用剩余劳动力、剩余资金,发展多种经营的商品性生产的新局面。万里认为,商品生产的蓬勃发展,是农村经济新局面的一个基本特征,提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改变不相适应的农业管理制度,要求领导干部开阔眼界,抓住机遇,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发展商品生产,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万里主张从两个方面入手发展商品生产:一方面,要遵循商品的价值规律。一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生产符合社会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和品种规格上都要符合国内以至国外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变革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198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取消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分别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的“双轨制”。但万里对于粮食购销价格“双轨制”的改革并没有止步,1986年12月,万里指出:双轨制是过渡办法,最终要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

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持续增产,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猛。但一些地方出现了“卖粮难”“储粮难”“运粮难”的情况。这对领导干部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农村经济提出了新要求。1984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万里推荐了河北廊坊市委的调查报告和无极县调整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调查报告。两份调查报告,为农村干部提升领导水平,促进经济、促进改革提供了示范。万里要求领导干部需要有现代化的眼光、全面的经济知识和总揽经济全局的能力,不能只当农业书记、粮食县长。领导干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价值规律,抓住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关键环节,重视先进科技和装备在现代化农业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农村教育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各个部门都要积极地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服好务,保护和进一步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