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党史学习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学习 > 正文

群众生活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

信息来源:暂无 发布日期: 2018-09-07 浏览次数:

方志敏是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摸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群众工作法。今天重温方志敏的群众工作法,对于我们把握新时代群众工作新情况、新特征,提升群众工作本领,具有重要的启示。

  “从下层群众做起”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江西上饶各地党员和群众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肆报复,革命士气低落。对此,方志敏没有悲观消极,他对历次革命的失败作了深刻反思:“下层广大工农群众对于这次革命,只是袖手旁观,没有广泛地发动起来参加革命。革命方面,没有雄厚的群众力量的帮助,当然是不能有力地完成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肃清封建势力伟大的革命事业。”他深感党不去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就集聚不起雄厚的力量,达不到革命的最终目的。于是,他毅然返回家乡,联络失散的同志,决定“从下层群众做起”。

  方志敏出身农民家庭,对农村生活的艰辛有深切体会,了解群众生活状况及心理。他从群众最关心的债务、地租和土地问题入手,引导群众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明白受压迫、受剥削的原因,顺势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从而让群众真正了解革命的目的和意义,以此激发革命热情。

  方志敏在一次集会上说:“我们农民越做越穷,越做越苦,从前,总以为是八字坏,命根苦,现在晓得原因在哪里了——我们没有土地呀,这就是我们一天一天穷苦下来的最主要的原因!”这样启发式的引导,让群众深刻认识到地主的剥削本质以及自身穷困的根源,激发他们对剥削的痛恨、对革命的向往,以至于“会场的空气热烈起来,到会各色各样的农民们,都表现出不能再忍耐下去的愤怒态度,散会时的口号,吼得特别洪大”!

  在横峰,方志敏两天就组织了34人,并通过他们相互邀约,各村纷纷组织农民革命团,仅用了23天就组织起六七万群众参加横峰暴动。他打比喻说:“横峰像一个革命的火药箱,我毫不讳言的,我是燃线人,我走进横峰,把这火药箱的线点燃着,火药爆炸了——革命的暴动很快就爆发起来了。”

  “用通俗易懂的话,具体地说与群众听”

  革命战争年代,经济生产十分落后,群众文化水平低下。方志敏注重使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话语来宣传革命道理,即“用通俗易懂的话,具体地说与群众听”。

  1928年1月9日,即农民革命团占领横峰葛源镇的第三天,方志敏就化名汪祖海,在葛源镇万年台(乡村戏台)主持群众大会并讲话。他以“一根稻草一扯就断、一把稻草搓成绳子力量就大”来比喻,号召穷人团结起来闹革命,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过上好日子。这席话讲得形象生动又通俗简朴,极有说服力。

  方志敏还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通俗化。他起草文件和编写教材,既没有传教式灌输,也不用高深理论,“绝对避免不为群众所了解的字句和文法,尽可能运用群众的语言”,有的还采用问答格式,群众普遍感到好懂好记。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曾赞扬方志敏撰写的文件:“都是用农民易懂的字句,写出人们的情绪和切实可行的办法,以解决当前的困难问题,指出奋斗的光明的远景。”

  1927年11月25日,时任中共横峰区委书记的方志敏,召开了邻近几县党员骨干会议。他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同大家一起拟定暴动纲领。当时党对群众宣传的主要口号是:打倒豪绅地主,实行平债分田,建立工农政府等。但是对于平债分田,无前例可循,究竟能不能实施,农民群众心里没底。他们不免有怀疑:“欠财主的债,会让我们平了吗?地主的田,会让我们分了吗?”有的还说:“你是不是有谕子(圣旨)来的?没有谕子来,就是犯法的。”

  面对这种情况,方志敏认为动员群众的最主要办法就是宣讲革命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话,具体地说与群众听。”他一而再、再而三,当着群众的面详细解释,直到群众听懂为止。他说:“不向困难投降,不怕生活艰苦,不怕工农群众文化知识的低下,不惮烦地去说服,去教育,用这样的精神去工作,群众哪有不被我们说服争取过来之理!”

  方志敏饱尝基层群众工作的艰苦,反复提倡“刻苦耐烦”,他全力以赴做好群众动员工作,除了吃饭走路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开会演说、与群众谈话、写文件上,只有到极度疲倦时才休息。他患有严重肺病与痔疮,特别是痔疮屡次发作,不但骑马困难,连坐椅子也是侧着身子,可他一直强忍病痛不分昼夜拼命工作,通常每天工作14小时。有一次区委办训练班,连开3天,他也连着讲了3天。

  在方志敏带领下,其他党员干部也都满怀激情地忘我工作,群众在党员干部的感召下纷纷投入革命。许多同志没经验,不知道怎样去做群众工作,方志敏就带着他们去开会,叫他们坐在一旁听。这样反反复复几次后,他们学会了宣传、组织群众的方法,在各地发动农民建立了众多农民革命团。

  “我们是鱼,群众是水,群众工作做得好,我们就如鱼得水”

  从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方志敏,对群众力量的伟大有深刻认识。方志敏总是勉励新任命、有畏难情绪的干部:“我们是鱼,群众是水,群众工作做得好,我们就如鱼得水,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

  赣东北根据地创建之初采取“打土豪分田地”政策,但这仅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赣东北地区环境较为封闭,没有外援,加上遭到严密的经济封锁,财政问题极为严峻。1931年初,方志敏开始转变经济政策。他让省苏财经部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广开财源,以打破封锁。

  当时县区乡都设财经机构,省苏财经部从革命群众中挑选出一些政治可靠且善谋划的人,让他们提出对策: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竹笋、茶叶、香菇、皮毛、红莲子等土特产业;开办纺织、被服、造纸、锅炉等工厂;办消费合作社、合作商店、红色饭店、工农药店;开放集市贸易;设物资检查处、船舶检查处和对外贸易处;创立股份制,发行红色股票等。方志敏结合实际采纳了这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付诸实践,成效显著。正如他所说:“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政府,非常亲近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忠实地为群众谋利益。”

  方志敏经常深入基层调查,掌握一手资料,作为决策依据。为解决好分配土地的问题,他开展多次调查,对土地政策做过多次修正。他颇有感触地说:“在吉安一带两个月的工作中,我才算真实地实习了群众工作,我学得了去宣传、组织、领导群众斗争的方法。”他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决站在群众面前,领导群众斗争”。

  1930年秋,方志敏率部从景德镇返回赣东北苏区首府横峰葛源,沿途调查中发现形势好转后某些地方政权强迫命令、打骂群众,有脱离群众倾向,甚至贪污腐化,丧失阶级立场。他立即写下了《苏维埃与群众关系问答》的通俗小册子,教育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防止和克服各种错误倾向。各县以此小册子为教材开办干部训练班,各级新生的红色政权作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有一年春季,正是青黄不接时节,方志敏来到葛源枫林村。他没有告诉当地的苏维埃干部,而是自己爬到村后的山上,仔细观察中午时分村民家中的烟囱是否冒烟。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农户烟囱没冒炊烟。他心情十分沉重,立即赶到苏维埃政府机关,紧急调集一批粮食救济群众。

  方志敏特别注重发扬民主,把群众路线贯彻到革命政权的建设和领导工作中,并逐步制度化。赣东北苏维埃明确规定:“苏维埃的领导方式,必须是具体的实际的群众化的,排斥一切官僚主义的方式。”

  此外,方志敏还发扬创新精神,规定各级苏维埃仅留三分之一的人负责机关日常事务,其他的人都必须经常出去巡视。以德兴县为例,县苏维埃共有13名干部,经常只有一个或两个人留守机关,其余深入到一线区乡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巡视人员全回到县里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难,讨论决定下一步工作计划,然后回到各自联系的地方继续工作。

  在方志敏带领下,赣东北苏区的党群、干群、军民关系非常和谐,共产党、苏维埃和红军被群众视作“命根子”。方志敏感言:“我们当时的群众工作,是做得很充分的。我们是亲密地与群众联系在一起,大家都是家人兄弟一般……”

  正是采取切实有效的群众工作法,赣东北苏区焕发出蓬勃生机,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根据地,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苏维埃模范省”称号。1934年1月,在全国苏维埃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深情赞誉赣东北同志有“很好的创造”,称“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