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党史学习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学习 > 正文

陈望道:柴房里译出《共产党宣言》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日期: 2016-06-01 浏览次数:



陈望道

 “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兴起,一些进步报刊开始介绍《共产党宣言》,但只是翻译部分章节或片断,尚没有完整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问世。

 陈望道担起了这个历史的重任。陈望道是浙江省义乌人,1915年初东渡日本留学,其间受日本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熏陶启发,开始阅读马克思学说,思想由此升华。

 1919年5月间,陈望道学成回国,应邀在杭州担任浙江第一师范国文教员。时正值“五四”运动方兴,他与进步教员夏丏尊等大张旗鼓宣传新文化,支持学生反对封建家庭专制,由此遭到反动当局迫害,陈望道不得不离开浙江第一师范。

 1920年3月,陈望道接到了上海《民国日报》主编邵力子来信,大意谓《星期评论》主持人戴季陶,约请他去沪上相商翻译《共产党宣言》事。

 戴季陶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奉孙中山之命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此君在日本时购买了日文版《共产党宣言》,曾试图将它译成中文,后来感到有一定难度而放弃。而今打算请人译出,就在《星期评论》上连载,却一时未有合适的人选,便请党内同志、《民国日报》主编邵力子物色推荐,并提出了翻译此书的三个条件:一是熟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二是精通德、英、日三种外语中的一种;三是有相当水平的语言文学素养。

 邵力子想到了浙江同乡陈望道,于是推荐给戴季陶,打包票说:“能承担此任者,非杭州陈望道莫属!”

 陈望道留日时就读过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敬与信仰欣然应承。当下由戴季陶提供了日文本《共产党宣言》,为达精确翻译,陈望道请陈独秀出面,从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处借来了《共产党宣言》的英文本,以资对照。

 不日,陈望道回到浙江义乌县城西分水塘村老家,开始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虑及浙江在军阀统治下,民生不安,常有乡长保长警察之类下乡乱闯捞油水,故翻译《共产党宣言》务须绝对保密。陈望道灵机一动,把翻译处设在矮小僻静的柴房里,里边放两条板凳,搁上一块铺板当作写字台。白天靠着窗口透进来的亮光,或而默读日文本,或而挥笔书写,或对照英文本,晚上则封闭窗口,点上煤油灯继续。

 南方山区的春天,夜里依然寒气袭人,加之坐的时间长了,手脚冰冷至发麻酸疼。陈望道毫不介意,时时刻刻聚精会神斟词酌句,一丝不苟,曾留下了一段“吃墨”的感人佳话。

 一天,陈望道的母亲送来粽子给儿子当点心充饥,外加一碟红糖。过了一阵,母亲来取碗筷,惊奇地发现儿子满嘴乌黑,红糖却原封未动。老人家爱怜又带几分生气:“吃完啦,这糖甜不甜呀?”陈望道仍浑然不觉,头也不抬:“甜,真甜。”

 经历了一个多月夜以继日,至4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正当《共产党宣言》要在《星期评论》上连载时,因刊物引起租界当局的注意,杂志被迫停刊。

 陈望道在上海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俞秀松谈到了翻译《共产党宣言》及刊载搁浅事。其时,陈独秀正在上海与李汉俊、俞秀松等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望道萌生了一个想法,就由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出版《共产党宣言》,名实相符,遂在6月下旬托俞秀松将《共产党宣言》译本转交给陈独秀。

 陈独秀马上把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连同日文、英文版交给李汉俊校阅。李汉俊认真仔细一一校正修改后,再交陈独秀审阅。陈望道按两人的修改意见,作了定稿。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共有8位成员,陈望道是其中之一。小组成立后的任务之一,是宣传马克思主义,重要一项,便是出版《共产党宣言》。正巧5月间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来上海,与陈独秀等筹谋创建中国共产党,还带来了一大笔款资。经由陈独秀的争取,维金斯基用共产国际经费,印制《共产党宣言》。

 8月中旬,中译本《共产党宣言》1000册印成,是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的,一经出版,便不胫而走,广为流传。第一版1000本很快售尽。至1926年5月,社会主义研究社印行的《共产党宣言》多至17版,更有难以计数的“盗版”,成为名副其实在国内影响最大的共产主义学说经典著作。毛泽东1936年7月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周恩来也曾对陈望道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