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期间,鞍钢兴建的第一座大型轧钢厂生产能力已迅速超过设计标准。这是这个厂生产的大批钢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五年计划”我们并不陌生。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新中国建立后,面临极其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建设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成了中国人最紧迫的任务。经济建设不是拍脑袋,必须严格遵循经济规律,必须有全面周密的规划。这时,中国人的眼光转向了苏联老大哥。
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强国相比,苏联的工业革命发展较晚。但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苏联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就源于苏联的“五年计划”,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当时西方众多媒体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是红色梦想家的空想”,但是苏联给了世界一个巨大的奇迹。苏联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由农业国家变成工业国。通过“五年计划”,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新中国建立后的经济和苏联建国前有极大的相似性。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也开始了雄心勃勃的“五年计划编制”。
早在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访苏,带回了200余名苏联专家。1952年,“一五计划”的编制进入第二个年头。8月,周恩来总理专程赴莫斯科与斯大林商谈,要求增派专家800名。此外,中方还希望苏联提供各种工业标准和技术资料,用于“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尽管各方为了尽快拟定“一五计划”倾注了大量心血,但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上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一五计划”虽几经修改,在1953年仍未最终定稿,但中国经济建设的脚步却不能再等待,于是中国政府果断地决定按预定时间表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五计划”进入边实施边编制的状态。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