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理论家园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家园 > 正文

读懂“担当导向”的深意

信息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发布日期: 2018-11-30 浏览次数: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学习型政党。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总是通过集体学习的形式,来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很显然,此次学习的目的,既是汲取古代吏治中的合理因素,更是为了鉴往知今,更好地做好我们党今天的干部工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我们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的选拔和管理工作,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的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形成了科学的用人观。他反复强调,“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干部选任等话题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例如在甘肃调研时,他强调要重用“四种人”;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他提出干部要做到“心中四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充分体现了他的科学用人观。他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把德才标准,坚持公正用人,拓宽用人视野,激励干部积极性。

如何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如何激励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就是要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用人观中,“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他强调,“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在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他突出强调了敢于担当的时代要求。“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强调干部的担当精神,强调选人用人的担当导向,其中深意大焉。

敢于担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资源,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勇往直前,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等等,古人先贤的嘉言懿行,都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敢于担当的内在禀赋。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一贯强调担当,敢于担当可是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正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品格,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率领广大人民群体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大事难事看担当。党员领导干部无论担任何种职务、无论职务大小,都必须忠于职守、敬业奉献、奋发有为,做到担责不误、临难不退、履险不惧,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但在一段时期内,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怕担责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既少办法,又少胆量,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有的只为自己和部门小团体的利益负责,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怕出问题,遇事只讲不能办,不讲怎么样才能办,阻碍了事业的发展。有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该拍板时不敢拍板,该决断时不愿决断,甘当“太平”官。更多的是担心干的越多,越容易出错,甚至越容易出事,甚至把有的干部违规违纪与进行担当进行了硬性勾连,凡此种种,一度导致敷衍塞则成为一些官员的为官准则。

当下,中国的改革正在深度推进,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亟待解决的繁难问题层出不穷。如果干部没有担当,怎么会有精气神?如果不敢担当,又怎么会开拓进取?如果敢于担当者动辄得咎,则必然会因为逆淘汰而使担当有为者寒了心。因此,“为担当者担当,让实干者实惠”,应是激发干部做事积极性的明确导向。

党中央此前已经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旨在促进形成让“担当有为者有位、消极无为者失位”的鲜明导向,使广大干部知所趋赴、有所敬畏。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再次强调“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大力选拔任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其指向性和导向性非常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