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理论家园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家园 > 正文

恢复高考40年:知识改变中国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7-07-02 浏览次数:

 40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复,用知识之光照亮了无数中国人的前程,照亮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航程。在高考恢复40周年之际,回首高考之于个人与时代的深刻影响,别具意义。6月17日,在全球化智库举办的“那三届研讨会——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暨77、78级毕业35周年”上,40余位77、78、79级学人(以下简称“那三届”)共叙如歌往事,畅谈家国情怀。

 “冬天里的春天”

 1977年,是钱颖一在北京郊区密云县插队的第四年,孟晓苏在一家汽车厂当工人的第十年,他们的命运在这一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出现了转机。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过问和大力支持下,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之门重新开启。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军营哨所纷纷奔赴考场。隆冬时节的寒冷遮不住他们胸中涌动的暖意——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希望之路打通了!

 通过不同寻常而异常激烈的选拔,钱颖一叩开了清华大学的大门,今天已成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孟晓苏被北京大学录取,后来成长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研究者与推动者。像钱颖一、孟晓苏所经历的那样,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不仅是要追忆无数鲜活和精彩的个体生命体验,更要探究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恢复高考,让“知识改变命运”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回忆起当年如饥似渴学习的场景,许多“那三届”记忆犹新。“我们那时候很多人都想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专家,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史哲都要通,读理工科的也要懂唐诗宋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曙光说。

 恢复高考,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了公平渠道。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回忆说,高考给了所有人平等的机会。1977年高考对考生几乎不设门槛,他的大学同学里有很多连初中都没上过,年纪大的同学几乎是年纪小的同学父辈的年龄。

 为改革开放奠定人才基础

 与“知识改变命运”之先声相呼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奔涌而来。正如全球化智库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所言,恢复高考“在思想、理论与实践上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更为改革开放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成为一个国家得以重新复兴和兴旺的根本”。

 被称为“改革开放的一代人”的“那三届”学人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钱颖一清楚地记得,在他读大一期间发生了三件大事: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访美。这些重大事件深刻影响了钱颖一的人生选择,20世纪80年代他留学美国时从数学专业转向经济学,就是因为受到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时代感召。

 1981年3月20日,是留在孟晓苏记忆里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中国男排在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赛的关键一战中获胜。深夜消息传来,北京大学的学子们沸腾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当晚传遍校园,并通过报纸传遍全国。“‘振兴中华’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孟晓苏感慨地说,当年大学校园里有关中国经济改革方向的种种设想,例如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除二元城乡结构、实现城镇化,都一个个变成了现实。正是在振兴中华这种强烈使命感的驱动下,民族和国家的命运40年来一步步发生了惊天动地的转变。

 对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吕小庆来说,77级是他一生都引以为傲的标签,这个标签最闪亮的精神特质就是家国情怀。他表示,“‘那三届’有责任承上启下。今天的中国正处在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年轻一代要相信我们的民族,并为之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才华。”

 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路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更多的不是为了回忆昨天,而是为了面向明天。1977年高考录取率仅5%的“过独木桥”时代早已过去,今天绝大多数中国适龄青年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表示,按照国际通常说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是精英化阶段,15%—50%是大众化阶段,50%以上是普及化阶段。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迈过了15%的门槛,预计2020年前将突破50%。这意味着用精英化或者大众化阶段的标准去衡量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已不再可行,高等教育要面向更多有能力的学习者开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有接受不同形式、不同方式、不同种类、不同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机会。

 “因为40年前的高考,我们这一代人走到了今天。我们更有责任去思考,面对新形势如何把教育办得更好、把人才培养工作做得更好,保障国家下一步发展的需要。”在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看来,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使命。大学亟须走出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路。

 国务院参事汤敏认为,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低成本的、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现行教育体系基本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为大生产服务的,而当今世界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如果不能建立紧跟新技术或新知识的终身教育体系,很快就会被无所不在的人工智能所淘汰。所以,要根据第三次工业革命甚至第四次工业革命来重新定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