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方面看中国城市化的成就
中国的城市化规模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此外,城市化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我们用短短35年的时间走过了英美国家一二百年的历程。我认为中国城市化的成就主要有三条。
第一,中国避免了美国“城市蔓延”一样的城市化历程。美国的城市人口密度曾经是每平方公里6000人,而现在已经减少到1500人,整个城市是扁平化的,这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中国的城市化还伴随着机动化,35年来我们的城市人口密度基本维持在每平方公里1万人的国家标准。
第二,城市化没有让中国出现大量的贫民窟。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曾指出,除了中国,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基本都伴随着大规模贫民窟的出现。也就是说,在这些国家的城市中,有50%,甚至是70%的人是住在贫民窟里的,这无疑会拉大贫富差距,造成社会混乱。
第三,相比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城市污染、城市病没有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蔓延。英国曾经由于城市的发展与基础设施不配套,没有安全的燃料与供水,导致城市人口的平均寿命比原来的乡村人口还要低三分之一。不过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城市化没有自己的问题。
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应实现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由于大城市的人均GDP更高,人们享受公共服务的质量更好,因此是否应该把大部分人口聚集在几个大城市中间,这是目前关于城市化的一大分歧。
我认为这种模式太理想化了,甚至是错误的。从理论上讲,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曾指出,城市的服务对象是分层次的,不同规模的城市有不同的经济效益。
从实践上讲,凡是经济可持续,创新能力强的大国,其大、中、小城市的人口分布都是均衡的。例如在德国,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只有不到4个,75%的人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里。这样的国家是可持续发展的,它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很强。如果一个国家只有大城市,中、小城市很小的话,那么城市的活力传递到农村去是很低效的,农村和城市两头的活力都不会强。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级、二级、三级城市之间的生产要素是相互流动的,不是单向流动的。中国的长三角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发展比较均衡,有几千个各具特色的小城市。但是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两层独大,二级城市软弱无力,三级城市投资环境相对差些。在这种情况下,河北只能发展北京、天津吸收不了的煤炭、钢铁、水泥等产业,所以把整个京津冀五年计划搞得差不多了。因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如果不能协调发展,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能很难实现。
未来中国人口问题的痛点有哪些?
我国在人口问题上也面临一些问题。我认为,中国人口的痛点在于社会能否适应快速老龄化的到来。
如果说西方的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经历了50年的过渡期,那么中国就只有20年,这种速度是人类历史上没有的。我们怎么样去适应那么多突然年纪变大的老年人?我们的基础设施、法律政策、管理政策等,目前还都跟不上去。比如现在的机场和火车站还是按照青年人的习惯设计的:一进去要走很远。
第二,经济该如何适应飞速到来的人口红利的消失,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年轻一代,有创业精神人口规模在缩小。
第三,我国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这一轮的房价上涨涉及了20多个城市,大部分城市的人口还在减少。有的城市过度设置了自己的发展目标,40万人口的城市却已经建好了100万人口的规模,结果人口不但不增长反而下降了,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三个方面的挑战对中国来说是非常紧迫的。
收入越高,人口出生率越低是共同规律
如果放开人口政策,人口问题能解决吗?我认为很难。一些专家认为,中国人传宗接代的观念太强,人口政策一旦放开,中国新的一波人口高潮就要来了。
而根据实际经验我们却发现一个规律,当人们的收入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时,人口反而急剧下降。妇女如今在生孩子前会考虑,生孩子会丧失部分劳动时间所变成的财富,机会成本很高,另外,有了孩子也就丧失了其他挣钱的机会。所以这两重机会成本叠加在一起,就使得华人世界也和其他社团一样,出现了收入越高,人口出生率越低的现象,这是共同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