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理论家园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家园 > 正文

周其仁:分享经济的产生有四大先决条件

信息来源:光明网 发布日期: 2016-10-12 浏览次数:

 来自人类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能从小圈子熟人范围内的临时替补性活动,发展成大规模改变生活、商业方式的“分享经济”。

 “分享行为”源远流长。我们做小学生时在课堂上写错了字,抓过同学的橡皮擦一擦。别人的橡皮为什么你可以用,这就是“分享”,哪天他没带铅笔,也可以用用你的。传统农村,被称为互惠社会,一家盖房上大梁,全村劳力都来帮忙,还自带工具。城市居民邻里之间处得好,炒菜时发现没了葱花,到隔壁家抓一把,这些都是分享行为。不过,来自人类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能从小圈子熟人范围内的临时替补性活动,发展成大规模改变生活、商业方式的“分享经济”。以下四大先决条件很重要。

 第一是经济增长要达到一定富裕程度。人们已经拥有不少物品,有可能拿出来与他人分享。大家看今天中国有多少手机、电脑、房子、自行车、汽车?更别提过去的老三件、新三件,那是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才攒下来的。这些物品的共同点,是不会立马被消费掉,都是所谓“耐用消费品”。这是出现分享经济的先决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当物质增长到一定时候,信息会以更高速度增长、膨胀、爆炸。海量信息包围我们,而信息远比物质更适合分享。你把知道的信息告诉我,你什么也没有减少,但与人分享的愉悦会增加。当然信息分享也需要一定物质条件,如信息的传输体系,以及人们吸收信息的能力。这一点在当下中国也非常显著,大街上、车厢里、饭厅客堂、甚至办公室和会场里,“低头族”越来越多,忙着享用信息,也忙着与人分享。

 第三个条件是,物品的丰裕会造成其他更严重的匮乏。比如我买的书越来越多,但发现放书的空间越来越不够用,更要命的是都市里的空间越来越贵!还有,购书越多,阅读时间越少。城市汽车越来越多,但行车道路和停车场所越来越不够用,汽车排放带来的污染也与日俱增。甚至家家有了不止一台洗衣机、空调、自行车等等。但每家用车、用自家设备的时候越来越短,家内“过剩产能”问题不小。这时产生了新的潜在需求:能不能减少物品的拥有,增加对已有物品的利用,减轻人类享受的环境成本?

 最后一条很关键:有没有切实可靠的供给,让大规模分享真正变成现实。我们要明白,分享行为一旦超越熟人小圈子的业余和辅助的水平,要在人口规模巨大、人们彼此陌生、流动性很高、时间成本很贵的现代社会里真正实现分享,只有具备便捷、可靠的特性方能得以持续。这就要靠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满足这个关键条件,分享经济的潜力再大,也转变不成现实。

 中国高速增长已经遭遇挑战,理解这一点的中心线索是,快速的经济增长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收入很快提高,另一方面成本大幅度上升,要是没有创新,还用原来的技术、在原来的产业结构里生产原来的产品,那在市场上何来竞争力?

 现在看,中国的人口规模和市场规模,非常有利于创新。因为即便很小一个比例的人口愿意尝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就有一个可观的用武之地。当然如此巨量的人口和市场,又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点和历史传统,行为逻辑必定很有特色。

 这些年,中国利用开放环境,借鉴发达经济体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原创,一旦找到在中国特色市场落地的法门,可出奇迹。不要小看这类应用原创的再创新,因为真正要让科技造福于全人类,而不仅仅造福于在科技方面领先国度的人民,就需要在每个国家、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结合本国实际找到适合本土文化习惯、行为逻辑的具体方式。

 其中,在原创基础上再创新,非常有意义,甚至对原创国家,这些再创新也有值得他们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