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存在哪些差异
提到“工匠精神”,我们也许首先想到的会是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有“精益求精”的成语,有鲁班、庖丁等“工匠精神”的典型。这说明,在人类的工艺设计和制造史上,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致、卓越、精美、典雅等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方面,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
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相比较而言,东方文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代表)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匠门意象,依天工而开物,观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既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一种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如在建筑上,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在体现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宜人性的审美功效。
而西方文化(主要以欧洲文化为代表)较为侧重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非常强调对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的上乘,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要求优质高效。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采用标准化的规模生产,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最为典型,在用于航海实验中,总共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严谨、执着、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在我国古代,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在《论语》中对此充分肯定,朱熹对此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最值得一提的是鲁班,他已成为“工匠精神”的典范。他以手工操作为职业,钻研技巧,全神贯注,精益求精,集工匠、大匠师、技术家、发明家于一身,把工匠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对于企业来说,“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要求每一个员工不仅仅只是把工作当作赚钱、谋生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认真、专注、热爱的态度,持有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员工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他一生的职业,也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以日本为例,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缺少这种“工匠精神”,将会使整个社会的创新变得异常艰难,也更让基业长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也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道。
在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会消失吗
有人说,这个时代“工匠精神”已经缺失了。其实应该说,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不会消失的,但在一定的时间里,有可能会“缺失”。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很多。
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说,由于我国在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许多原先是农民身份的人离乡别土,到城里打工,他们实际上还未能完全适应工业化社会对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规范化要求,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技能上,他们都还停留在单一的维持基本的生存面上,加上未能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在整体上还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领悟。
从中观的层面上来说,在我国,建立一整套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制度设计,贯穿其中,长期建设,还是一个新课题。
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传统,在传承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境,许多人在快速现代化的浪潮中一时眼花缭乱,不知所措,静不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做好一件事,缺乏耐心、专注、细心和持久力。
因此,综合起来说,“工匠精神”给人一种“缺失”的感觉的确存在,但并不意味它“消失”了。在工业4.0 时代,应该说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工匠精神”,所以,在今天,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当今该如何发扬“工匠精神”
互联网时代打开了许多未知的领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创造活力,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倡导发扬“工匠精神”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倡导“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果说互联网思维表现为开放、创造、创新,“工匠精神”表现为严谨、精致、专注,那么,二者的融合所发生的就不是一种简单相加的物理效果,而会是一种化学反应。“工匠精神”以最开放的姿态来吸收最前沿的技术,从而创造最新的成果。它不是一味地恪守传统而裹足不前,恰恰相反,是善于用创新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反复对比,找到最好的结果,体现出最大的价值。在我看来,即便是做互联网产品,如果没有“工匠精神”做基础,也不会产生创新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如今,我们倡导“工匠精神”,首先,是要文化上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全方位地将追求唯美(完美)、精致的精神贯穿在互联网时代,让这种文化真正地深入人心。其次,是要在制度的设计上,处处都能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细心缜密,无论是互联网的实体企业,还是虚拟产品,都需要将这种“工匠精神”贯穿其中,这样才会让企业、产品,真正具有一种品质。再次,就是让“工匠精神”能够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追求,做到凡事都去追求99.99%,甚至100%,而不是“差不多”,马马虎虎,将这种精神作为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样,在互联网时代,在“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契机下,以重拾“工匠精神”,以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出中国制造业“互联网+”的示范标杆,成为一种卓越企业和产品的标识,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