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是认识文化发展规律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文化自觉的重要方面。应该从文化的价值取向、构成要素、构建路径等角度来关照现代性和传统性及其关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它实现了文化的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和认真处理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关系,真正做到弘扬优秀传统,吸纳现代文明,彰显时代精神,进一步筑牢我们的思想基础,培育我们的精神家园。 现代性与传统性是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维度。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及其建设,都包含着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关系一直是贯穿文化建设中的基本关系之一。把握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是认识文化发展规律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文化自觉的重要方面。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从文化的价值取向、构成要素、构建路径等角度来关照现代性和传统性及其关联。 文化的现代性、传统性与文化的价值取向 无论是现代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通过观察与比较,我们会发现,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文化的价值取向既有一致,又有殊异。一致性表现在,特定社会的主流文化都力图追求某种社会认同或者构建某种思想基础,提供某种精神信仰或者精神寄托。殊异性表现在由于文化的制度性基础不同或者时代内容不同,一定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是“构建共同思想基础和共有精神家园”。胡锦涛同志对文化的重要作用作过精辟的概括:“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什么样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家园,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在构建共同思想基础和共有精神家园的问题上,首先需要正确认识文化的现代性和传统性及其关系。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区分体现在它们表达或体现社会文化发展中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社会阶段及其时代内容。这里所说的现代性,是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指现时代的特征、条件、精神、问题等。文化的现代性,是指反映当前时代的问题,体现时代精神,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等文化特性。这里的传统性,主要是指一定形态的文化中反映或包含以往时代的内容特别是包含旧时代的思想因素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它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吸收了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体现了伴随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社会改革等不断发展而来的时代特征。在现时代,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依然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大众性等基本特征,但这些基本特征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它的传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本身要自觉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成分或优秀成果,一是它不可避免地还要受到旧文化的影响,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死人抓住活人”。 在现实中,如果不顾及到现代性和传统性之间在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和殊异性,那么,在文化选择上就会出现两种极端或偏差。例如,忽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二者之间的殊异性,特别是忽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制度性基础和不同的时代内容,夸大传统文化的社会适用性,试图用传统文化来取代包括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儒学或其他传统思想文化来作为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家园的根基。又如,夸大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或断裂,完全拒斥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具有恒久价值的因素视而不见,使得思想基础和精神家园的构建失去历史的延续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从文化的价值取向上来考虑是否选择或建构一种文化。其实,在传统文化中有优劣之分,在现代文化中也有良莠之别。关键在于,要把积极向上、科学健康、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文化作为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有机结合 任何社会中有生命力的文化,都融合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文化。虽然它尚处在不断生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但它在现实中实际构成了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共有的精神家园,并发挥了积极的社会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其主要根据之一,就是它实现了文化的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的有机结合,或者说它体现了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有机统一。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或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是当代实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它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如“两手抓”的辩证法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等,都蕴涵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又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统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为大多数民族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民族精神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在当代中国,我们所要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既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又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民族精神中的基本美德,如明礼、诚信、廉洁、勤奋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长期形成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的凝结,它们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走出对文化构建中现代性与传统性认识的一些误区 文化是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中产生和发展的。现代与传统的矛盾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容易给人们的认识带来困难,甚至会导致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而会影响人们对文化建构的理解和实践。 现代性与传统性在时空上的先后往往给人以错觉,仿佛现代文化代表着先进,传统文化则代表着落后。其实不然。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有具体的社会内涵和价值取向。不能断言凡是传统的都是好的或者都是坏的,同样,也不能断言凡是现代的都是好的或者都是坏的。传统文化并不都是死文化。现代文化并非都是先进文化。判断一种文化的优劣必须依据它的社会内涵和社会功能。我们大体可以通过一定社会制度对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来从总体上评价一种文化是否先进,但这并不能代替对特定文化的具体分析。因为,这些文化的具体因素中还存在着一些积极和消极并存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一个民族在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外来的现代文化中,应避免不加分析、不加改造地盲目继承或盲目引进。在现实中,不乏对传统文化的过度热捧和对现代外来文化的过度崇拜。对待传统文化的认识缺乏时代感,对待外来文化的认识则缺乏民族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使传统文化转化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础和共有精神家园的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拿来,而要经过提炼、加工、整合。同样,我们要从国情出发,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和积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充分体现传统性和现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是继承与超越、连续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和认真处理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关系,真正做到弘扬优秀传统,吸纳现代文明,彰显时代精神,从而进一步筑牢我们的思想基础,培育我们的精神家园。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