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中国最具名气的高等学府,突然卷入了一场扯不清的口水战之中。 三天前,北大方面宣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市文理科第一名中,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收入囊中。但是,清华方面前天却声称:今年,全国九成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的文科第一名填报了清华并被录取。就连报道这两条新闻的媒体也搞不清楚:状元们到底是去了清华还是进了北大? 昨天,这则颇有几分“罗生门”色彩的高招悬案报道之后,在民间引发了另一番议论。在网络论坛的跟帖中,几乎没有人热衷猜测“清华北大谁在撒谎”,反而是“高考状元”这个话题引发了网民的一致反感。令大家感到不解的是,贵为中国最牛学府的北大、清华,难道还要靠多抢几个高考状元来博取人气? 面对这么无聊的竞争,无论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 北大:所有数据都经过审核 清华:保留继续澄清的权利 尽管录取数据存在严重冲突,但是两所高校都声称,自己的数据没有问题。 因为北大的高招录取工作尚未完全结束,其招生办负责人按照纪律不能与外界随便联络。但是,负责接听北大招生监督电话的一位人士明确表示:“北大招生办公布的所有数据都经过审核,北大也从来不会人为制造数据。”这位人士称,北大的招生工作是“录取一批公布一批”,因此难以在数据上造假。 昨天上午,清华大学招生办一位负责人称:“我们官方提供的数据肯定是准确的。”他解释说,清华对媒体公布的数据是一个概数,这是因为个别数据尚不完整,因此无法提供精确数据,但他特别强调,“如果清华提供的数据与媒体报道和相关部门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清华保留继续澄清并予以一定回应的权利。” 一位多年参与高招工作的知情人士透露说,北大和清华多年来都有公布状元录取情况的传统,尽管两校在统计口径上并不一致,但总体上相安无事。“但是今年的情况不同,这次出现的数据冲突,已经不是统计口径造成的差失范围内的事情了。”而这也是清华此次做出强硬表态的一个主要原因。 此次数据之争的背后,可能潜藏着两校竞争态势升级和恶化的问题。据了解,就在高招录取工作进行之中,两校中的一方曾私下向媒体群发短信,提前透露另一所高校的录取分数线。还有媒体同行调侃说:“按照北大的数据,两成状元赴港,六成状元进北大,只留下两成状元给清华,很明显是在驳清华的面子嘛。” 31个省市区考出200名省级状元? 就在两校数据发布之前,曾有一份“江湖版状元名单”在网上流传,内容是根据媒体报道的各地高考新闻进行的汇总。按照这份名单,全国共有40余名省级状元考入清华,考入北大的省级状元则有约30人。对此清华方面表示,这份网民自攒的名单肯定存在疏漏,但涉及清华的数据与实际录取情况比较接近。 如果按照这份名单进行计算,就会进一步发现数据的矛盾之处。既然清华方面已经部分认可了名单的可靠性,假设清华确实录取了40名状元,而根据北大方面公布的数字,这40人只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两成,那么就意味着今年全国参加高考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竟然诞生了200名省级状元,可能吗? 在统计口径面前,一切皆有可能。来自这两校的一位长年在招生办工作的老师介绍,由于高考提档时涉及考生加分的问题,如果根据“提档分”和“实考分”分别进行统计,就会诞生所谓的“加分状元”和“裸分状元”,这样一个省份诞生文理科共4名状元,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何况,统计状元的口径远不止这么简单。这位老师举例,在有些省份,分别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答题的考生,因为试卷难度存在差异,如何认定状元就有不同意见,就会区分出“汉语状元”和“民族状元”;自主招生的过程中存在的优惠分数是否应计入状元的分数统计,不同学校的口径也不同;就连保送生中间也有可能产生所谓“编外状元”。 对此有人开玩笑说:“既然统计口径这么复杂,各大高校又热衷于状元数字游戏,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此类尴尬,不如干脆设立一个状元的国家标准算了。” 学校里,没人拿状元当回事 尽管校方为了谁抢的状元多吵得不亦乐乎,外界对于此事也有颇多议论,但在校园里,这场风波丝毫没有掀起任何波澜。这倒并不是完全因为各高校已经放假的缘故,学生们说,即使在平时也从来没有什么人会拿状元当回事。 陈先生(1997年某县市级高考状元,考入北大学习,研究生毕业后赴美深造,目前为一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人员):当年刚入校的时候,有师兄攒了一本高考辅导书,找我写了一篇“状元考试经验”之类的文章,挣了一两百元的稿费。除此之外,在北大念了7年书,再也没有人跟我提起过什么状元的事情。 在我们系里,像我这样的二流状元多了,我们宿舍还有一位货真价实的省级状元,可是你没事儿提它干什么呢?既不能顶学分又没人给你发奖学金,你总不能连求职简历上都写着自己曾经是个状元吧?老板又不会因为你是状元就录用你。我恰恰觉得,要是有人总拿状元出来唬人,那恰恰是他自卑的标志。 虽说我自己也曾经被人叫过状元,可是我今天看到新闻里一提到状元这俩字,本能的反应就是反感。因为以我的亲身经验,状元这个头衔都是被人拿来炫耀和炒作的,又有谁真正关心过被扣上这个帽子的人自己乐不乐意呢? 晓萌(清华大学在校生):我们平时在学校里从来不会谈论状元的事情,我就认识一个四川的状元,他自己也从来不会主动提起这件事。据我所知,很多状元在大学里也不见得就是最优秀的学生,状元只能代表过去,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在学校里,我们真正敬佩的同学是那种学习很强大、社会工作又干得很牛的人,如果这样的人当年是个状元,也许我们会偶尔提上一句,但状元不过就是他的另一重身份,还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个而已。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会提到状元,就是如果某省的男状元和某省的女状元恋爱了,我们就会很八卦地说,将来他们的孩子一定很可怜,还没出生就先要背负当状元的任务,人生压力得多大啊! 状元的成才几率,和普通人一样 无论北大和清华谁在数字上“吹牛”,对很多网民来说这种抢状元的行为都显得很无聊。有人通过微博发出质疑:“高考状元又不是大学培养出来的,和你北大、清华何干?你们为什么不比一比,能把多少状元培养成栋梁之材?” 蔡言厚(大学评价咨询专家,曾组织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等项目):毫不客气地说,连北大、清华都来拿状元炒作,这实际上是我们教育战线上当前普遍存在的浮躁风气的典型表现。古人所说的状元,那可是全国才出现一个,现在高中生考试取得一个成绩,怎么就能被抬举到状元的高度了呢? 在对中国高考状元现象进行研究和调查时,我曾提出了一个“杰出校友”指数,对1977年至2008年的高考状元逐一进行筛选,结果发现,这其中没有一位是在学术、政治或商业领域的顶尖人才;比如我国有48位45岁以下的两院院士,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曾经当过所谓的高考状元。 这个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所谓高考状元走向社会后所取得的职业成就,远远低于对他们的想像和期望值,无法达到社会的预期。这也同时说明,高考状元的成才几率,其实和其他普通学生是完全一样的,在他们身上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值得去关注。 我还会对高考状元进行跟踪研究,但是今后发布调查报告时,我的措辞恐怕会更加严厉。高考不过是中学水平的一次考试而已,高考状元不过是才刚进入大学的门槛,不仅没有取得任何人生的目标,就连起码的高等学习都还没有开始,但是就被捧到这个高度,看来我们的教育已经急功近利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公布状元,希望是最后一次 昨天下午,清华招办主任孟芊解释说,清华向来不赞成炒作状元,因此近几年也不公布状元人数。事实上,近年来,各学校录取的状元人数和比例都大体稳定。与其在一两个状元的问题上斤斤计较,不如多一点时间研究招生改革,多一点精力加强学生培养。 对于今年公布数据的原因,孟芊表示很无奈:“此次公布统计情况,是近年来迫不得已的第一次,而我更希望这也是最后一次。” 今年,清华录取各省的文理科实考分第一名26人,投档分第一名32人(其中16人同时也是实考分第一名)。录取了全国绝大部分的理科第一名,文理科第一名总数也占到全国总数的一半左右。 孟芊透露,在今后的录取中,清华将构建新的选拔体系,多角度评价学生。目前清华联合兄弟学校共同推出了AAA测试(Advanced Assessment for Admission)作为自主选拔笔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只报告考生单科成绩,评价考生在各项能力上的表现,而不报告考生的总成绩。如果这种做法能够推广的话,将不再有所谓的状元。明年这一评价方式将继续用于清华自主招生。 今天上午,记者又就此事致电北大招办,截至本报截稿,尚未得到最新回应。李莉 J063 状元年年有 今年是非多 高考状元年年都会涌现,但是今年的状元似乎格外容易卷入是非之中—— 高考前夕,一款名为“贴身侍卫”的学习短裤在市场上出现,其包装盒上印有5名2009年各地高考状元的照片,随内裤还附送一本由状元们的经验汇总而成的“夺冠秘籍”。 湖南省高考成绩揭晓后,人们发现各种名头的“高考状元”中,有不少人都因武术项目获得了10到20分的高考加分。娄底一中高考成绩前12名考生,无一例外获得20分加分,堪称“文武双全”。 杭州一所高考复读学校冒出一位“高考哥”,这名学生连续三年参加高考皆取得高分,有一年甚至曾成为某县的高考文科状元。但该学校一位教师举报称,“高考哥”不过是学校虚假宣传的工具,每年学校要为其支付15万元的费用。 这一系列有关状元的闹剧,是否也到了收场的时候呢…… 来源: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