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经济特区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是地缘政治的需要,更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体现。随着中国社会对外开放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沿江开放、沿边开放等形式的渐次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版图日渐清晰明朗,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也在从沿海开放到沿边开放的战略部署下逐渐形成,并带来了中国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版图和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
2009年以来,国务院陆续批准了一批国家层面的区域性规划方案,至此,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沿江开放到沿边开放的整体区域发展的大布局全面展现出来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中国的开放是从四个特区开始的。按照当时的思路,在中国未来的开放进程中,将有三个主要的经济支撑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事实证明,中央创办经济特区是英明而正确的,它不仅推动了市场经济体系的普遍确立,带来了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发展与繁荣,而且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形成了区域间的有效不平衡,即通过主动地扩大地区间的政策上的差别,形成特殊地区的潜在利益,有效吸引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特殊政策筑建起来的经济增长高地,提高这一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和效率水平,形成明显的地区间不平衡与效率差别,然后再将这种效率差别传递回内地,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这就是创办经济特区的初衷,也是经济特区的一个重要功能。
随着经济特区的发展,中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的历程也悄然起步。第一轮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从1981年国务院批准湖北沙市为试点城市开始的,推至整个20世纪80年代,到1987年,经国务院直接单批确定,连同各省、自治区批准的试点城市共有72个。这时期,尽管已经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目标,但此时还没有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所以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打破旧体制,为建立新的创新做准备。这期间武汉市的“两通起飞”,石家庄市的“撞击反射”、“简政放权、搞活企业”等,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做了有益的探索。
第二轮的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点是从1992年国家体改委批准常州市为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开始的,执行至整个九十年代,到了1998年全国综合试点城市又增加了55个。这期间党的十四大已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各试点城市以微观经济体制转型为中心,在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发育、政府职能转变和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加快了所在地区和全国改革的进程。
第三轮城市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是从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的,这一时期,中央针对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增长方式粗放、民生社会矛盾等凸显问题,提出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这一轮试点的主要任务就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两大主题。
从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仅标志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确立,更意味着改革的深化和全面协调发展的大理念的形成。因此自2005年开始的从时间逻辑上作为第三轮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实质内涵已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在它之前的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还是以冲破传统体制束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市场经济在全国的普遍确立为目标的话,那么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则更多地以制度创新为目标。即把解决本地区实际存在的发展问题,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现实存在的难题结合起来,依靠本地区的优势突破改革发展的“瓶颈”,从而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应对全球经济的挑战,实现科学发展探索出一条可以在全国示范推广的模式或路径。 [FS:PAGE]
继中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2009年以来,国务院陆续批准了一批国家层面的区域性规划方案。可以说,相继出台的国家级区域振兴规划几乎覆盖了全国每一个经济区域。至此,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沿江开放到沿边开放的整体区域发展的大布局也全面展现出来。
二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在于“综合配套”,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
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城乡关系、土地开发、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和领域推进改革,形成相互配套有效促动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真正从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走向普遍富裕和科学发展。所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推动中国改革向纵深迈进的一种制度安排,显示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1、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普遍确立和改革开放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积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无论试验的主题还是试验区的使命与任务都更加明确。如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主要承担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的改革试验的使命,探索、创新有利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2、由于经济特区成功的经验与教训,降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错成本,所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可能、并有条件由初期一个城市的改革突破,转变到更加注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如上海浦东、深圳、天津滨海新区主要是在一个城市或特殊区域进行改革的试验,而武汉是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长株潭则是以长沙、株洲与湘潭三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示范区域,成都与重庆其实就是一个“川渝板块”。
3、由于协调发展大思路的日渐清晰和区域间差距的逐渐缩小,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在选择上更加注重基础条件,即由开始注重区域的位置向注重区域的改革试验基础的转变。如果说上海浦东、深圳市、天津滨海新区主要得益于区位优势,那么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都和重庆市则主要在于良好的改革试验的基础。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因为无论是上海浦东还是深圳、天津滨海新区都不仅具有区位优势,同时也有多年来积累的良好的改革基础。
4、由于中央执政理念的转变,国家对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支持方式也从优惠政策的给予重点转向自主权的给予。如以前国家偏重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改革试验区政策优惠,现在更加注重赋予地区自主改革的特权,鼓励试验区大胆创新,探索实践,试点方案由各地区自主制定后再报国家发改委,这就为各地立足实际,积极主动探索发展路径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可以说,自主权的给予,选择权的赋予,是调动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前提。这是国家政策理念的调整,也是政府职能转变与规范的体现。
国家综合改革是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的先行先试先闯,向推动全国性的改革突破的转变。先行试验的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三大改革试验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主要的使命是带动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而在中部与西部设立配套改革试验区,并赋予其明确的发展使命,这说明市场经济的普遍确立,为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科学发展既是社会各领域的全方位的同步发展,又是中国版图的全面发展。国家综合试验区的推出,国家发展战略向中西部拓展,既是理念的选择,更是现实的选择,没有现实的基础——市场经济的普遍确立,发展战略的中西部的拓展将不可能实施。
三
从沿海开放到沿边开放是中国社会实现协调发展的大举措,是全方位开放路径的积极探索,是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
从沿海开放到沿边开放是在中国大地上确立、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战略大思路,是中国社会实现协调发展的大举措;是全方位开放路径的积极探索;是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整体部署。它不仅以战略的眼光规划着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还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FS:PAGE]
1、将有效发挥不同城市或区域地理位置,在全国协调发展中的政治、经济的独特性,形成由地理区位和要素禀赋构成的既能带动一方经济起步、腾飞,又能促进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如以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为定位,以建成全国现代化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为目标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以建成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平台为目标的《潘阳湖生态经济规划》等,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中都把区域优势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家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先天优势”。
2、以体制资源优势,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区域间的日趋合理布局。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标志的开放战略的拓展,解决或正在解决着中国二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个历史积淀大问题。所以开放战略的拓展既顾全大局,又充分体现了各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差异性的需求;既避免了区域规划的地方化趋向,又避免了全国规划的一刀切的问题与弊端,不仅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而且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承接转移,尤其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合理布局。2008年起,中国的中西部和东北的增长速度已超越东部地区,在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从沿海开放向沿边开放的大战略思路的实施。
3、扩大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辐射能力,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从而减弱世界经济危机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经济增长模式的正面冲击。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东南沿海开始的,欧美不仅是中国制造的主要消费者,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最大、最重要的国际市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让我们切实思考对外向型经济的过分依赖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问题和尴尬,更让我们思索开拓更广阔的多边的国际市场的必要性。以建设新亚欧大陆桥头堡为主要目标之一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旨在成为面向东北亚的重要开放门户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实现“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新疆喀什经济特区的批准,都在体现国家开放拓展战略的同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提升与合理化;解决告别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之后所带来的发展困境,产生类似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之初,承接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更新换代所形成的共赢效果。
4、将强而有力地促进、形成具有日益增长空间的稳定而又可持续的内生的经济发展实力,将强而有效地规划、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逐渐趋于平衡发展与共同繁荣的、以区域经济协调互补为特征的经济共同体。所有发展规划的核心都是人的发展,所有经济增长的目的都是人的经济价值的提升。使亿万中国人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的关键是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所以让人们有能力消费,让百姓有尊严地生活,让民众幸福地创造财富与价值,才是改革开放的最崇高也是最纯朴的目标。孔夫子曾说:“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看来,让百姓富足是人类进步的永恒的主题。
尤其应该强调的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共同繁荣,还可以在逐步消除区域差距,解决城乡二元矛盾,缓解、削弱收入不平等的过程中,在邓小平“不争论”的大智慧的推动下,深化改革进程,完成制度变迁,从而实现建设经济繁荣、制度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波兰思想家米奇尼克说:“我们不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明天而奋斗,而是为了一个美好的今天而奋斗;我们不是为了一个完善的社会而奋斗,而是为了一个不完善的社会而奋斗。”我想说,从沿海开放到沿边开放这一美丽蓝图的实施与推进,将为美好中国带来繁荣昌盛的绚丽的明天。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