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理论家园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家园 > 正文

新政治观基础上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

信息来源:暂无 发布日期: 2015-03-22 浏览次数:

   

【重点关注】

公方彬:构建以新政治观为核心的中国话语体系

新政治观:关注方向、创新点与突破口

周淑真:新政治观的核心——政党政治理念的变革

  研究并确立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时代要求提升执政能力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新政治观的重要构成要素。这项工作做得好,将是一次重要理论突破,由此载入史册。这里的最大问题在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个更能揭示事物本质、满足时代要求。笔者认为是前者而非后者。

  一、确立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可行

  第一,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有主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主体。何谓主体?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国家和民族、政党和军队都是由人组成,因而拥有主体。制度和主义非建构于人,因而不存在主体。之所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立,因为体系属于自在的东西,不需要主体,而由体系改作价值观后,必须有主体。或许我们可以说约定俗成的社会主义的主体就是中国,问题是理论和思想的力量源自严谨和科学,否则,即使产生也难以维持。

  第二,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突破普世价值论争的瓶颈。承认普世价值与否,对于核心价值观具有决定作用,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是基本前提,这也是目前理论界对此问题争论激烈的重要原因。可以肯定,此问题非短期内所能解决,因而也就影响着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如果我们确立的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那么瓶颈可以突破,矛盾迎刃而解。如果认定没有普世价值,那么我们讲的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认定有普世价值,那么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不具有这样的柔韧度,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甚至存在着核心价值观的排斥。

  第三,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吻合党的执政理念和建设目标。当前我们追求的宏伟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其中包含着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换言之,中华民族的崛起离不开民族统一,而统一并不仅仅指制度上的统一,版图上的统一,很重要的是精神的回归和凝聚,是共有精神家园的形成。这就涉及到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并且是内含着政治制度的元素,但却不囿于制度,至少不彰显于政治制度。即使从提升国家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讲,也非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实现,当年“输出革命”的方式证明不可行,只能是文化上的突破。

  第四,确立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更容易让我们溶入世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适应性在于,任何民族都不排斥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而政治制度表现的核心价值观却很容易发生冲撞。所以,要建设和谐世界,就必须找到与世界他民族和国家在核心价值观上的契合点、交汇点。即使从功利目的上看问题,也是如此。在国际共运与社会主义低潮的情况下到世界上张扬社会主义制度,对我们的发展不利。这方面北京精神的提炼和确立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可以肯定北京精神中包含着政治品质,但更突出的还是文化品质,这保证走出去且被理解甚至接受。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走向世界,因为革命二字诠释的不是军队普遍的价值观,而是中国军队特有的凸显着政治属性的核心价值观。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难以超越的逻辑困境。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遇到的难题是联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起来讨论问题,因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属概念,没有所属范畴内的所有对象的认同,或不能消除与任意对象的矛盾和冲突,则无以产生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如果不可能联合别人,就只能产生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是人类的基本阶段,不应是个别国家的,即使坚持以中国来代表社会主义,那么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在中国这一概念前或后加上特色二字,如此方合乎逻辑。到这里产生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在于到此尚未完全消除矛盾,如果认定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我们就必须证明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由资本主义制度而来的。实际上,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但既不是来自制度,也非归宿于制度,而是归结到拥有主体的国家和民族。从西方的核心价值发展过程足以看出这一点,因为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早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前就存在,一定意义上奠基于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化,比如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包括英国的宪政属于核心价值观的范畴,而宪政源自《大宪章》,这也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至于美国倡导的民主、自由、人权,北欧在此基础上增加的平等和互助,都只能说是西方价值观趋同的结果,并非政治制度的产物,至少不能仅仅表述于政治制度。即使从我国来看,五四运动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核心价值观,也不能以制度来认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十七大报告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在探索和回答过程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依赖社会主义本体理论,既然本体理论尚待完善,那么附着之上的一切都将遇到诸多难易。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显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产生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将世界普遍的具有引领人类文明走向的价值准则注入其中。核心价值观内含着政治属性,但彰显的主要是文化属性,或者以文化的表现来达成政治的目的,正是核心价值观的这一特征而决定了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大国崛起于文明,只有立身于人类文明制高点起引领作用才敢言崛起。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才不会因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交融而被排斥。这一点对于崛起于世界的中国来说更为现实和重要。所以,研究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站到更高的站立点上,以更宽阔更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切忌僵化、肤浅、短期行为。刻意于拉开与世界的距离,只能将自己引入狭窄的精神空间。

  第二,必须把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思想注入其中。既然中华民族的主体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大陆,那么核心价值观中一定注入了制度的因素。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政治性一定是最好地反映出这个政党最先进的文化和政治理念,而非狭隘的理念,更非短期的政治目标和政治利益,是适应全民族不同的阶级、阶层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需求,而非某一个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否则不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更不可能为不同制度下的中华民族的所有成员所认同。

  第三,必须建立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之上。中国社会由封闭到开放,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维系封建统治两千多年的核心价值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构建新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确信无疑的,但同时还应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历史久远的伟大民族,过去、现在和将来,核心价值观都不可能完全由外来文化重塑,只能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对于历史文化必须持以科学的态度,历史虚无主义不行,民粹主义也不行,惟一可行的就是在寻找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成分,结合现代文明,予以发掘、归纳和整理,力求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第四,必须拥有崇高的精神因子和更高的文化品质。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一个集团或单个的人的价值追求,达成的目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和物质的平衡,因而富裕这样的概念,都不属于核心价值观关照的范畴。而文明这样的概念,虽然反映着人类的发展方向,但过于抽象且属于形象化的描述,不便把握,不可操作,也不便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所以,进入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元素,都必须含有崇高上,具有支撑和提升的作用,任何媚俗的东西,带来的只能是弱化民族,导致在世界国家文化和价值观博弈过程中归于失败。

  第五,必须深刻关照时代的精神脉动和迫切需求。核心价值观的最大特点是根本性和恒久性,一定意义上它不以解决一个时期的社会矛盾为着眼点,即其并不服务于短期目标。尽管这样,涉及到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解读和延伸意义,一定要呼应时代的需要,要关照时代和大众的现实需求。因为脱离时代,仅存在于象牙塔中的东西不足以引发大众的关注,因而不会产生更大的社会作用,真正的从深层次上关照了时代精神的东西也就具有恒久性,因为真正时代性的东西既可以构成历史,同时也联结成民族精神的链条。

三、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

  规律表明,核心价值观必须做到科学、准确、凝练、易记。基于这样的特点和要求,符合全民族需求的核心价值观可考虑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民主和平等表现的是社会形态,是大众在社会活动中存在的关系,而公正和互助则是一种要求,是奠基于前二者基础上的社会对每个成员的期待和要求。

  民主。民主是共产党革命成功的力量之源,也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它不独享于某个国家、民族和政党,更不是西方独有的核心价值。民主制度完善于西方,但民主的传统,尤其民主的精神因子并不都发端于西方,英语中的民主原本就是由古希腊文中的德摩克拉提亚演化而来。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一种运动的过程和状态。中华民族的民主诉求在近现代史上逐渐强化,影响巨大的“五四运动”打出的旗帜便是民主和科学。随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报告把人民民主上升到社会主义生命的高度。也就是说,不同的政治制度下的民主,有解读和设计上的差异性,但民主本身不存在问题。由此,把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努力的方向,是十分必要的。

  平等。平等同样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不管是本质上还是口头上,都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比如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所强调的天赋人权,生而平等的理念,等等。相对而言,其更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共产党执政的法理基础。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打倒剥削阶级,为的就是寻求社会的大同,人与人的平等。强调平等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已经获得实践的关照,有专家和机构进行过世界范围内的联合调查,结果证明,认同资本主义制度者更强调自由,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者更强调平等,从西方社会早期的自由、平等、博爱,后来发展到今天的民主、自由、人权,已经反映出平等在西方社会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或许出现阶段性失衡,但根本的目的是平等,失去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

  公正。公正即为公平和正义,它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古以来就追求的普遍价值,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必要条件。强调公正而不是公平,可以借助立法中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来分析。实践证明,没有程序正义,实体正义是难以得到根本保证的。也就是说,绝对的公平不存在,也做不到,但有了正义的介入,便不必寻求绝对的公平,人们亦可接受。人类发展史一再证明,当一个社会仅有效率,而缺乏公平正义,必然导致价值观紊乱和社会矛盾频仍,因而无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假如一个社会仅有效率(一定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缺乏公平和正义,这个社会再富有,物质生活水平再高,都不会产生真正的意义,并且这种效率也不会持久。由此,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更应强调这一理念。

  互助。互助是人类的美德,也是天性使然,并且这种天性伴随于人类发展始终。当我们评价国家、民族和社会在每一历史阶段的成败得失时,往往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进入当今时代,如果评价一个社会的人居环境,同样不能脱离该内容,因为只有互助才能使人感知社会的和谐与温馨。这也是互助一直被认定为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所在。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理想目标是共同富裕,尽管这种目标带有终极性,但作为一种制度的本质体现和评价尺度,却是不能不强调的,因而必然地要进入核心价值观的范畴。问题在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获得财富的能力并不相同,这就决定着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获取相同的财富,那么先富帮后富就显得极其重要,并且不仅反映为物质利益,同时还反映为人文环境。正如胡主席在新疆视察工作时讲道:“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其中对互助的强调,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