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理论家园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家园 > 正文

和平年代的英雄主义应该如何表达?

信息来源:暂无 发布日期: 2015-03-22 浏览次数:

 

   

无可否认,新世纪军旅文学生态环境剧烈变化。区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军旅文学,自新时期以降,无论是80年代之初的“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还是90年代之初的“农家军歌”,总体都呈现一种“集团冲锋”方式,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不成思潮也成现象,不能不令文坛为之侧目。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军旅文学渐趋边缘化。老作家纷纷向影视靠拢。

  令人欣慰的是新世纪以来,以李亚、王棵、王凯、王甜、朱鸢、裴指海、曾皓、卢一萍、刘猛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军旅作家走入读者的视野,并逐渐崭露头角,创作实力不容小觑。他们的创作成果大多体现在中短篇小说领域,数量可观,并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放眼当下的军旅文坛,“新生代”是一个日渐活跃的写作群体,其主要贡献在于为和平时期的军旅写作开拓了新的书写资源。从题材选择和叙事内容上,亦可见军旅生涯的经历潜移默化中带给新生代作家们特殊的审美体验。他们似乎更愿意将文学目光聚焦于高强度压力环境中的个体,表现小人物挣扎和尴尬的生存境遇。但不可否认,这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家的视野,捆绑了作家的想象力,尤其是没有亲历过战争,无疑限制了他们的创作可能达到的深度与高度。

  新生代军旅作家大都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新技术时代,军队从战术、武器、兵种到部队官兵的知识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表现空间。无论是部队读者,还是地方上数量众多的“军事发烧友”,都希望从军旅文学中窥看新军事变革时代的军人风采与亮剑精神,生活的变化和读者的期待为新生代军旅作家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说“60后”更关注作品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内涵,那么“70后”作家在取材上更善于挖掘平常生活中人物丰富而驳杂的生命情态,对细节进行放大甚至夸张化的处理,探索柔软敏感的人情、人性和社会大环境相互摩擦后的内在心理体验,外化到文本层面的表现便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伤痛痕迹。“70后”作家有着立足于自身独特的、异质性的审美体验,自觉重构日常生活的诗学理想。在叙事内容上,他们倾力展示平凡个体与物欲现实之间的种种纠葛,揭示现代人面对社会的急速变化所遭受的各种尴尬的精神处境。

  王棵的“守礁”系列作品侧重书写了当代军人对于职业伦理的坚守。《海戒》、《飞鱼》、《暗自芬芳》、《对鱼说话》、《美发史》等小说没有回避单调、寂寞、孤独的描写以及这些不便给军人家庭、生活带来的严酷现实,真正抵近了士兵的生存本相。王凯的小说有较为明显的两类书写:基层连队和部队机关,体现出深厚且坚实的军旅生活质感。前一类的作品有《沉默的中士》、《一日生活》等,后一类有《正午》、《魏登科同志先进事迹》等。《沉默的中士》中指导员“我”和沉默少言的战士张建军建立了兄弟情谊,几年后当“我”上调到新的机关任职时,却意外得知张建军是个多年在逃的杀人犯,不得不痛苦地亲自给他戴上手铐。《魏登科同志先进事迹》在叙述结构上别具特色,作者采用了类似影片《罗生门》的结构方式,以“我”受命整理资料无意中发现一本调查笔录为线索,把一场意外事故当做故事起因,列举了若干谈话人对魏登科同志的评价,并把这些评价作为笔录原封不动地“誊写”到小说里。作品有如一面多棱镜,读者在每一个棱角上会见到未曾谋面的主人公魏登科的不同侧面。朱鸢的《参军记》描述了客家娃时毛一波三折的参军过程,作品在略显苦涩和伤感的语调中缓缓道来,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农家孩子对逃离黄土命运的渴求,对军营生活的向往。刘跃清的《遥远的手榴弹》记录了普通一兵焦文文对投弹从恐惧到成功的心路历程;《连队是一条河》通过对几个士兵的追踪式描述,道出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蕴含的苦辣酸甜。两部作品均体现了作者对部队基层生活的细腻体验和真切感悟。

  新生代对当代现实题材的处理方式延续了“新写实”的美学风格,即在对历史战争的书写和追忆中,作家们以感性的目光洞察历史。王甜的《昔我往矣》在解放战争的大背景中,选取了女军医蒋南雁和孪生兄弟罗永明、罗永亮三人之间的爱情线索作为故事支点。《昔我往矣》回避了对正面战场的宏观描述,在南雁、永明、永亮三人跌宕起伏的爱情脉络中构建历史,既表现了渺小的个体面对战争时命运的错位和不可逆转,同时也娓娓道出了一段真挚哀婉的革命爱情。裴指海《亡灵的歌唱》构思巧妙,以一个亡灵的视角反复在过去和未来的时空中穿梭,窥探现实中的自我和家人。

  新生代军旅作家精神上的漂泊和不安定的特征投射到现实题材的军旅作品中,使得他们笔下的军人形象也或多或少沾染了作家本身的忧虑和焦灼。和平年代的军人在职业属性上已不同于战火纷飞时豪情和激情的迸发。也因此,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和其他职业愈发趋同,淡出宏大主题的叙事,向平静的日常生活靠拢。整体上看,新生代军旅作家对于现实题材的书写有时还停留在自身的过往经验和生活事象的表层,在对当下进行中的军旅现实生活的反映方面也稍显滞后。

  和平年代的英雄主义应该如何表达?新军事变革实践的真实图景到底是怎样的?最新鲜的军人形象应该如何塑造?新生代作家还没有提供给读者完全满意的答案。另外,与同时代的地方“70后”作家相比,新生代军旅作家们还没有形成具有辐射影响的群体性写作力量,论作品质量和名气较地方作家尚有一定差距。但他们已经表现出的文学质素和创作潜力却值得我们持续关注。新世纪军旅文学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有赖于他们的快速成长和不间断地努力。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