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就有“文以载道”一说,至今还在使用。这里的“道”,我以为,是指文章反映的内容,即事物发展和人生处世的规律,以及人们期待实现的某种目标或理想。文章表现形式,也各有各的“道”,在此撇开不论。值得提出的是,当某些文章普遍演变为一种风气、一种品味时,又有了文风之“道”和文品之“道”的问题。 文风之“道”在哪里?文风反映学风,学风决定文风。学风不正文风歪,学风不好文风坏。这是定律。从做学问来说,“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堪称学界楷模;就写文章而论,“舍得下功夫”、“意尽言即止”深为人们赞许。曾有一段时间,老八股、新八股、洋八股四处流行,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累牍,很令干部群众厌恶。去年年底以来,自上而下改进文风全面推进,会议讲话和媒体报道新风扑面,受到全社会欢迎和肯定。事实一再表明,学风唯正,文风唯实。守着本本,照抄照搬,不是好的学风;夸夸其谈,言之无物,不是好的文风。当年在延安,毛主席号召改造我们的学习,要求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提倡文章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这些重要思想,在今天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品之“道”在哪里?文品反映人品,人品决定文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讲的就是人品。“文如其人”也包含这个意思。不老实的人,不说老实话的人,在社会中不少。写文章,自古就有阿谀逢迎、“奉旨填词”的,有哗众取宠、“话语雷人”的,如今还有了“书本抄手”或“文件抄手”,进入信息化时代,甚至出现了“网上扒手”,凡此种种,都是人品出了问题。为文与为人是一致的,人变了,文章味儿就变了。这更是定律。人品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才华不行,而是把才华用在一己私利上,其文品和人品最终被人们所唾弃。文品不好,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主要跟个人密切相关,至少是修养不够、本领不强,或者是学了一些坏东西。古人云:“巧言令色,鲜矣仁!”“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不肯吃苦,投机取巧,能逞一时,难以长远。勤奋学习,踏实磨炼,久久为功,才能成功。文人原指有文德的人,想要有好的文品,先要学会做人,做人做好了,文德就有了,文品就高了。 道德文章,由心而作。文质彬彬,方可达人。只有坚持端正学风,不断校正人品,才能保持清新文风,不断提升文品。这既需要有外部良好的大环境,更需要有个人修养的硬功夫。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