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先锋之歌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之歌 > 正文

沈因洛:一片丹心向阳开

信息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 发布日期: 2017-03-24 浏览次数: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2015年炎夏,95岁的沈因洛躺在病床上,一边输液,一边深情唱着《红梅赞》,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这是沈因洛生前最喜欢的歌,唱出了他毕生的信念与执着。“如果说党中央是太阳,那沈因洛就像一棵向日葵,心怀信仰,如赤子般忠诚。”他曾经的老部下、湖北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谢允坚这样评价。

 他一生淡泊名利,不写回忆录,不接受个人专访。然而,在湖北,从2月20日他去世至今的9个多月里,从省直机关到基层单位,从省部级领导到普通老百姓,都在深切地怀念他。人们念及他时,总是说——“他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他是一心为民的好干部!”“他是高级干部学习的典范!”

 11月20日,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批示要求深入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心怀信仰,对党如赤子般赤诚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沈因洛生前最后一任秘书陈明至今还记得沈老问他的最后一个问题。

 2月19日8∶30,沈因洛去世的前一天早上,陈明像往常一样,准时到老人家里为他读重要文件、念当日新闻。那天念的是老人惦记已久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老人家一边听一边与我讨论,一直到中午11点多。当他问什么是供给侧改革时,我担心回答不够准确,就对他说:‘等我查阅资料后,明天再告诉您。’”陈明没有想到,等他准备好答案,却再也交不出去了。

 “共产党人要学习大政方针,多关心国事省情,否则就跟不上中央和时代的步伐。”“我要活到老,学到老,一直要学到马克思召唤的那一天!”这是沈因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家中书柜里,放满了他的学习辅导资料。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等系列文本,红色水墨笔勾划的波浪形、三角形、椭圆形等标记符号随处可见。

 每当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领导作出重要讲话,有关的单行本一经出版,沈因洛总是催着秘书尽快去买。有时,秘书劝他:“过几天单位就会下发,何必自己多花钱呢。”他摇摇头:“等发下来再学就晚了!”

 90多岁,他还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诵党章,流利地复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陈明还记得,病重时,他呼吸都很困难,但仍然趴在医院病床上,手握放大镜,吃力地看着《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颤颤抖抖地记着学习笔记。“必须向党中央看齐,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总是说。

 湖北省政协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省政协原副主席曾重郎发现,沈因洛自1995年8月离休以后,只要身体允许,每月的支部活动都按时参加,每月的党费都按时交,而且多交。2014年下半年,他摔了一跤后,实在走不动了,就坐着轮椅,让秘书推着他参加支部会议。在支部会上,如果听到党员中有不和谐的杂音,他总是铿锵有力地大声批评,并告诫大家,看问题要抓住本质,看现象要把握主流。

省委组织召开的形势报告会和其他重要活动,他都积极参加。他说,“参加省委组织的活动,是服从组织安排,是讲政治规矩”。

1961年,时任41军政治部副主任的沈因洛,接到中央调他赴武钢工作的命令。那时候是春节前几天,一接到通知,他二话没说卷上行李就走,把夫人和孩子留在了广东。夫人曹俊敏说,像这样说走就走的情况,在沈因洛的一生中数不胜数。

 看他的简历,从部队,到企业,再到湖北省委、省政协,他的工作跨度很大。但熟悉他的人说,他从来没有任何抱怨牢骚,也从来没有说过不。因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不服从”,只有“服从组织的安排”,只有“讲规矩、守纪律”。“老沈就是这样的人,他听党的话,跟党走。” 曹俊敏了解他。

 “他经常跟我讲,习总书记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前些年,少数人败坏党风党纪,习近平同志和党中央一抓,相信用不了多久,党和国家打掉‘老虎’、拍掉‘苍蝇’,就更有希望了!党和国家有希望了,我们老同志也就放心了。”陈明回忆。

 求真务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天不亮就到办公室处理公务,事情一忙完,就骑着自行车,肩挎黄布军用包,只带一个本子一支笔,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地跑。

 89岁的离休干部,时任武钢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王国连,听力和记忆力都大不如从前,但说起老领导沈因洛,他一字一句:“沈经理的作风就像秤砣一样扎实。”

 从部队初到武钢,沈因洛不懂生产经营。为了尽快摸清厂情、掌握业务,白天,他不知疲倦地到一个个车间转,在生产现场向一线工人问计,了解情况。晚上,他到处拜师,请青年技术人员、财务人员、业务干部给他讲课,每晚都要学到10点以后,持续了大半年。

 沈因洛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定要先把情况搞清楚再搞工作。

 在省委工作时,他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调查研究。谢允坚回忆说:“作为副手,当我知道他是新任省委组织部部长时,他已经下乡调研了。”他还一一走访了省委组织部所有处长的家。许多处长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等,沈因洛的笔记中都有详细记载。

 即使到1995年离休后,沈因洛仍时刻关注国家的改革进步,关心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着到处调研的习惯。“除了去武钢外,他最喜欢往农村跑。基本上每两个月出去调研一次,短则两三天,长则一周。”司机吉胜说。

 湖北省政协原主席王生铁回忆起一件事。上世纪90年代末,湖北省农场管理权一度全部收到省里,随后暴露了一些问题。当时他分管全省农业工作,曾在电话中和沈因洛交流意见。“沈老当即就跟我说,你不急,我下去调研,给省委、省政府反映真实的情况。”

 随后,80多岁的沈因洛在外跑了120多天,跑遍了省属国营农场。“调研回来后,他给省委、省政府写了报告。省领导认真研究之后,把农场管理权重新下放,农垦系统的干部职工非常高兴。实践证明,他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是正确的。”王生铁说。

 2013年,他93岁了,为了核实报纸上沼气利用的一个数据,还迈着颤颤巍巍的步伐,专程去湖北省农业厅调研。“2014年以后,他出不了门了,就经常委托我代为调研,了解基层情况,每当我告诉他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老人家脸上总是洋溢着欣慰的笑容。”陈明说。

 心系群众,在奉献中点亮生命霞光

 都说人走茶凉,但即使调离武钢三十多年,沈因洛这个名字,对于武钢人来说,依然是温暖的。在武钢,至今仍流传着关于沈因洛的“经典故事”。

 武钢有一条路叫“沈因洛路”,因为有职工反映从白玉山农场到工厂上班,路程远,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容易发生事故。沈因洛听到反映后,经过实地调研,提议修建白玉山到厂前的水泥路,并开设通勤车。

 武钢有片生活区叫“喜”字楼,可住在里面的人们并不欢喜。因为水压低,居民只能到一楼接水,夏天甚至要打开消防栓排队取水。沈因洛知道后,对水厂进行改扩建,让自来水上楼。职工们高兴地说:“大‘喜’的社区,终于过上了大‘洗’的日子啊!”

 不论是在武钢,在湖北省委、省政协,还是离休后,沈因洛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

 湖北省委政法委副巡视员、宣传处处长郭睿始终记得,1982年,他还在湖北麻城农村,高考落榜后,试着给当时分管教育的沈因洛写信,10多天后竟然收到沈因洛的亲笔信,写满了鼓励的话语。他牢记教诲,发奋用功,终于考上武汉大学,毕业后到共青团湖北省委工作。“这对一个山里的穷娃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激励,让我牢记终生!”

 奉献,是沈因洛一辈子在做的事

 离休后,他订下规矩,每年拿出一个月离休费,分别捐给湖北省慈善总会、残联、老促会、“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他总是第一时间为受灾群众捐钱捐物。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家人发现了106张捐款收据。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老了,为国家做不了什么贡献,只能尽这点微薄之力了!”

 湖北省政协原副秘书长肖国金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有一次发洪灾,沈因洛一次就捐了2万元,当时他的工资是一个月1000多元。去年9月,他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5000元慰问金,当即决定把慰问金捐给革命老区困难群众。

 “老沈最后把自己捐了。”曹俊敏哭了,这是她最遗憾的事情,却又是沈因洛最后的心愿。

 时光倒回1983年8月16日,当时《人民日报》第三版刊发了《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倡议者有24位同志,其中就包括沈因洛。

 “共产党员要信守承诺!”一生峥嵘岁月,回顾往事,沈因洛觉得他这辈子想干的事基本都完成了。唯一担心的,就是怕1983年的承诺不能完成。

 2015年12月底,他病重住院。病床前,一边宽慰老伴,一边郑重其事地重申心愿:捐献遗体,丧事从简。

 今年1月,他呼吸困难,自感时日不多,再三交代陈明:“我17岁离开家乡跟党走,没有党、没有人民,就没有沈因洛;当年,我在遗体捐献倡议书上签了名。我走后,孩子们如果违背我的意愿,你不能‘和稀泥’,更不能做‘老好人’。到时候我不能说话做主了,你一定要站在我这边,替我说话。”

 2月20日,沈因洛告别人世。去世3小时后,他的遗体被移交红十字会。

 没有花圈,没有哀乐,没开追悼会。

 至此,这位有着78年党龄的老共产党人,兑现了他33年一直念念不忘的最后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