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先锋之歌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之歌 > 正文

格日力:雪域高原扁鹊心

信息来源:中国人才网 发布日期: 2017-04-07 浏览次数:

 阳光渗浸在陈设简洁的青海高原医学研究中心,身量不高的格日力步履矫健地行走在静谧的房间中。但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六旬老人。

 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格日力走出青海,在日本、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完成博士后研究。2001年,格日力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青海,从事高原医学研究。

 2016年11月14日,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7届院士大会上,格日力荣获全球唯一基础医学科学奖。

 “1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很多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没有一间实验室到拥有省部共建实验室,从没有一篇像模像样的学术论文到实现国际顶级杂志全覆盖,从没有一项高原医学成果到连续获得国际国内大奖,从没有一位专业研究人员到拥有一支具有国际背景的高原医学研究队伍。”说到变化,格日力感慨万千。

 勇攀治疗高原病的高峰

 格日力回国之初,青海大学医学院的硕士点建设工作才刚起步。他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了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工作当中,先后用中、英、日文发表学术论文近三百篇。2006年,由格日力主持的高原医学和藏医藏药两个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审评被认定为博士授予学科,实现了青海博士点零的突破。

 高原病是严重干扰人类健康的一大疾患。我国高原面积广阔,且有绵长的国境线处在高原地区,数千万人处在这种易受高原病袭扰的恶劣生存环境中。解决好高原病问题,关乎高原地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关乎国防事业的健康发展。

 归国的几年时间里,格日力以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致力于高原医学研究。2006年,格日力带着学生到海拔6700米的玉珠峰开展医学考察活动。为了取得第一手的珍贵数据,54岁的格日力不顾血压高及严重高山反应,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亲自带队员攀爬到海拔5680米高的实验营地。在冰雪峭壁间,他还不顾个人生命危险,伸出胳膊让学生采集自己的血样,以供科研使用。

 2004年,国际高原医学大会确定格日力主持制定的“慢性高原病国际诊断标准”。作为世界首部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这个“青海标准”解决了国际上近半个世纪悬而未决的一个重大基础理论、实践难题,为攻克高原病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高原医学走上国际医学研究舞台赢得了“入场券”。从此,国际高原医学工作者把目光聚焦到了“青海标准”的诞生地——青海高原。

 2010年,格日力团队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藏族适应高原的两个新基因(EGLN1和PPARA),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引起世界高原医学界的强烈反响,彰显中国在国际高原医学研究中的地位。

 辛勤耕耘育人才

 “格日力”在蒙语中意为光辉、光芒,而现实中的格日力,也以宽阔的胸怀和博大的爱心“照亮”了许多学生和研究人员的人生之路。

 2014年6月,来自青海农村的回族姑娘马兰博士毕业,她也是格日力培养出的青海首位回族女医学博士。回首往事,马兰心存感激。导师格日力送她去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还让爱人给她资助了5万元的费用。到了美国,马兰发现,导师已经嘱托自己的朋友,完全按照少数民族习俗给她安排好了吃住。

 十多年来,格日力狠抓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人才建设,在提高人员学历层次的同时,采取多渠道、立体式的培养方式,将学员分批送往中国军事科学院以及美国、日本、法国研究机构进修学习,大大提高了研究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和能力。

 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格日力更是毫无保留、倾尽所有。他先后招收了18个博士研究生,包括蒙古、藏、回、土、满、汉等民族,这些不同民族的博士生在导师格日力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多民族、多学科的科研团队。每年,除了学习、科研以外,格日力还要带领学生们深入青海牧区两三个月,结合课题,为藏区牧民看病。

 时光荏苒,16年的光阴沧桑了容颜,却丝毫未曾改变格日力的雄心壮志。他表示,未来还将更加努力地攀登高原医学研究高峰,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