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喜是一个老典型。早在1997年,媒体就曾经宣传过他的先进事迹。近20年过去了,他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基层干部”等称号,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他提出并带领村干部认真践行“立公心、扬正气、强村固本;走正道、讲奉献、全心为民”的工作理念,带领群众把周台子村建设成了“全国文明村镇”,村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周台子村被中央党校誉为“中国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坚如磐石的信念:绝不让一个百姓受穷
1987年,年仅25岁的范振喜带着对美好明天的向往,从部队转业到家乡周台子村。当时的周台子村是个远近闻名的集体穷、民心散、村子乱的后进村,村集体欠外债8万多元,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支书没人愿意干。镇党委派来工作组,召开党员座谈会,推荐村里的带头人,多数党员把目光投向了刚刚从部队回来的范振喜身上。从此,范振喜在心中立下誓言:既然干,就要干出个样来,绝不让一个百姓受穷。
范振喜直面村里的热点难点问题,首要的就是整合矿点收矿权。周台子村建有市属国营铁矿,村内几个零散矿点没有纳入采矿范围,开采人白占着村集体资源,私挖乱采,还不给村里交一分钱。对此,村民意见很大。其中有一个最大的矿点,由原村委会承包给了范振喜的二哥范振礼。范振喜知道,二哥的矿点是签订了承包合同的,还没有到期,但为了整顿矿点、合理开采,他决定把二哥的矿收归村集体。二哥听说后,回家找到范振喜说:“这几年你在外面当兵,家里的事不出力也就罢了,一当了村支书,反倒枪口冲内,算计起了自家人。你这样做,从良心上讲说得过去吗?何况合同也没到期,我开这个矿合情合理,我劝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面对二哥的话,范振喜低头无语。这期间,也有许多人劝他:“就算为了村里,你也不能在自己亲哥哥身上打主意!”对这些,范振喜想得很透:二哥开的矿收不回来,村里没有进钱道,不但眼前的困难解决不了,从长远说,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没有出路。为此,他一次次跑到二哥家里做工作。在范振喜多次劝说、几欲跪求下,二哥无奈交出了矿点。
随后,村里理顺了其他几个矿点,签订了管理合同,当年村集体就收入10多万元。范振喜让自己的二哥失去了致富的机会,却为周台子村奠定了发展的基石。接下来,他团结班子,主动谋发展,一边清理陈欠,一边栽树垒坝、扩稻田、兴建村办企业,先后建起了草片厂、浴盆厂,恢复起了砖瓦厂等企业,实现了农业增效、村民增收,在全县率先脱贫。
血浓于水的情怀:永远把百姓当亲人
范振喜常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就冲大伙这么信任我,我就得永远把百姓当亲人!”
1992年,当村里发展已见曙光,各项事业步入正轨时,范振喜却患上了白血病。因收矿点的事几年不和范振喜说话的二哥,听说这个消息后找到了和范振喜一起搭班子的杨国兴:“听说移植亲人的骨髓能治这个病,把我的移植给他。”“你不记恨他了?”杨国兴问。“咋不记恨,我可以没有好弟弟,但村里不能没有好书记。”曾发誓一辈子不再认这个弟弟的二哥,去北京做了配型,完全吻合。但做骨髓移植手术,光押金就得10万元,这个天文数字让范振喜陷入了绝望。危难之时,还不富裕的乡亲们伸出仁爱之手,有多拿多,有少拿少,愣是凑够了10多万元。面对大伙捐的救命钱,范振喜这个在困难面前不弯腰、挫折面前不流泪的硬汉,忍不住热泪盈眶。他暗下决心,一定得挺过这道关,与全村父老乡亲一道共创周台子村的美好未来。
1992年底,在党组织和乡亲们的帮扶下,范振喜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去北京做手术那天,很多乡亲一直把他送到桥头,大家千叮咛万嘱咐:“振喜,你可得回来啊,我们等着你!”
1993年5月,他出院了,医生嘱咐:一定要静养两至三年,喝无菌水,吃无菌饭,否则得了并发症会危及生命。但几个月后,范振喜就在家怎么也待不下去了,与家人商量要重返工作岗位。父亲和爱人多次阻拦,他却深情地说:“我的命是乡亲们救回来的,我要兑现自己的诺言,就是拼着命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这样,三伏天里,他穿着厚厚的衣服,戴着大口罩出现在车间、地头。随后的几年里,范振喜更像拧紧发条的钟表,不分白天黑夜忙碌在全村各个角落。
村里有了收入后,他和班子成员就合计着尽可能多办一些好事实事。从1996年开始,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季度按时发养老补助,村民们享受涉及养老、就医、住房、上学、水电、取暖、蔬菜补、煤火补、节日福利等10余项福利。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养老金由最初的每人每月30元到现在的每人每月300-500元。2006年,周台子村被中央老龄委授予“全国敬老模范村”称号。
2012年8月,周台子村迎来了第一位百岁老人宫殿珍的生日,村“两委”班子经过精心筹备,代表村里在老年公寓为他举办了生日宴会,为老人送上万元长寿金和毛毯、拐杖、血压计等生日礼物。全村的男女老少也纷纷为老人送上礼物、献上祝福,喜庆祥和的氛围感动着美丽的村庄,和谐幸福的场景温暖了所有人的心。
铁一样的担当:困难再大也要挺直腰杆儿
1995年,范振喜决定为村里再建一个铁选厂,但资金缺口70万。钱从哪来?好多人劝范振喜:“你一个病秧子,还是保命吧,村子的日子是大伙的,能过就行了。”面对这些,范振喜选择了迎难而上。支部会上,他动情地说:“钱难借,挣钱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咱们这个班子必须挺直腰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经大家统一思想,决定由村干部担保,向村民借款,并承诺挣了是村集体的,赔了由范振喜和村干部担着,砸锅卖铁也要还给大伙。就这样,范振喜和村干部们跑东家、串西家,按下了230个红手印,凑够了建厂钱。
厂子建起来了,范振喜白天在工地盯着,晚上回家输液,很多时候一边输液一边与班子成员商量事。每次外出定设备、购配件,都是早晨四五点钟出发,晚上十一二点回来。一次,机器坏了,他连夜带人赶往唐山矿山设备机械厂,就在距厂区还有十几公里的时候,车坏了,为了赶时间,他就一路步行,偏偏半路下起了雨,他冒雨急行,身体本就虚弱,被雨一淋一下子发起了高烧,等硬挺到机械厂时,已经烧到38度多,人变得恍恍惚惚。厂长深受感动:“我接触过上百家企业,没有像你这样拼死拼活为大伙干事的,就冲你这种敬业精神,今后你们有啥事,只要来个电话,我们就送货上门。”
范振喜精打细算、严格管理,一年下来,不仅收回了全部投入,还连本带息还清了村民,而当时周边铁选厂没有一个盈利的。范振喜带领周台子人创造出的奇迹,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有人说,担当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范振喜正是靠铁一样的担当、不畏惧困难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努力,闯出一条强村富民之路,挺起了贫困山区农村当家人的脊梁。
清廉如水的坚守: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范振喜公而忘私、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真正做到了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当初,乡亲们正是看到他做人本分、做事踏实才推选他当村支书,30年如一日的率先垂范让乡亲们认定没有选错当家人。在修身、用权、律己上,他坚持做到“严字当头”,守住底线、不出轨,公事外出,一切从简,处处节约开支,从不领取任何补助。多年来,按照规定,他应得各种奖金上千万元,可从没领过一分,全部留给了村集体。在谋事、创业、做人上,他坚持做到“实字托底”,既不坐吃老本,又不盲目冒进,搞假大空,在村集体管理中制定了十几项规章制度,做到“大事村民代表说了算,小事由理财小组监督,不瞎花群众一分钱”。为了让财务更加公开透明,村里由一支笔签字改成五支笔签字,在村办企业和村班子里面没有一个他的亲属,自己和家人从没插手工程。
在收购启星矿业期间,范振喜为钱发愁的时候,有外地的老板找到范振喜说,村集体就别操持了,这个矿只要你想办法运作到你的名下,一分钱不用你出,你出名,我再找3个人出钱,把本钱挣回来咱们二一添做五、对半分。面对这么大的利益,范振喜一笑了之。在他心里盘算的,是无论想什么办法也得把钱借来,由村集体买过来。
2013年启星矿业酝酿改制时,村民代表说,这个矿没有范书记根本就弄不来,应该给范书记50%的股份。村干部们说,你们还不了解范书记吗?给他50%,他能要吗?他身体不好,给他20%用于看病治病。住在医院里的范振喜听说后,给村“两委”班子和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写了一封信,恳切地说:“大家选我当书记,就是为民谋利的,这份奖励我坚决不能收。”
这就是范振喜,一个清如水、明如镜、不贪不占的好书记,他常自言:“权依民而生,利为众所归”,并以此勉励鞭策自己。
时代呼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命要求共产党员挺立潮头。范振喜,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百姓心中;他,是一个拼命的铁人,用心血和生命诠释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