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先锋之歌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之歌 > 正文

最美村官的大爱情怀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日期: 2015-05-21 浏览次数:

火热的夏日,笔者乘清晨的凉爽,驱车来到远近闻名的瀛湖江畔,清澈如镜的水面荡漾着巍峨的天柱名山,放眼望去,一排排挂满硕果的核桃园,披满了整个山间;一条条白色的水泥路,纵横环绕四面八方;一幢幢农家小洋楼,矗立在优美的绿色村庄……

走进天柱山休闲娱乐广场,几位闲暇的老人在锻炼身体,看到陌生人走来,上前打招呼,得知笔者是专程到天柱山村的,老人们露出满脸笑容,激动地说:“我们村10年前没有一条畅通的公路,电视、电话、自来水都是奢望,大伙长期过着传统劳作,靠天吃饭的贫困生活,来旅游的人都说我们是‘湖美人穷’!”

现在,昔日的贫困村一跃而成为山清水秀,林果飘香,村美人富、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如此大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这里的群众都说:“多亏我们有个一心为民的好支书——张明俊”。

竭尽全力,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三穷加一富,要富不得富;三富加一穷,要穷不得穷!只有大伙都富了才算富!”这是张明俊的致富名言。

张明俊说:“我是个普通的农民,我要把我的满腔热血毫无保留地洒在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上,做为一个村支书,我会尽全力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笔者来到天柱山村“两委”活动室,干净整齐的村综合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医疗卫生等一应俱全……最显眼的还是占满了两面墙的展板,一面是受到各级表彰的荣誉牌,另一面是天柱山村的“五年”发展规划,图文并茂,目标明确,措施得力,让人看了眼前亮……到十二五末,实现“百、千、万”目标,即:全村个体企业和工商户总数达到100户,就地和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采访中巧遇前来该村检查干部周二集中到村服务情况的瀛湖镇党委书记唐明成,聊起了天柱山村这些年的变化,他竖起大拇指:“天柱山这些年的变化,得益于有张明俊这个好班长,他一心想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抓住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机遇,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多种经营,重点抓好‘特色果业、生态旅游、个私经济、劳务输出’四大产业和‘建路、建园、建家、亮灯、清洁、娱乐、平安’七大工程。自2002年担任村支书以来,他放下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公司,带着乡亲们修路、拉电、建水窖,培育主导产业,组织劳务输出,发展个私经营,全村年总收入由2002年的560万元和1080元,分别增长到2013年的3860万元和9320元,500多户村民住进了小洋楼,全村通组路硬化到户率达85%,入学率、通电率、电视电话入户率、新农合参合率均达100%,给全镇发展树立了榜样”!

“筑巢引凤”,发展现代农业帮民富

沿着村内的水泥路,边走边欣赏乡间美景。沿途的香樟、银杏树齐刷刷排列如迎宾仪仗队,精致的太阳能路灯如夜晚繁星,点缀着整个山村,蜿蜒的“连户路”连接着每幢小洋楼。

一路陪同的天柱山村主任王本功说:“路通了,水、电等问题解决了,这两年张书记考虑的是咋让乡亲们致富?路硬是让他一路跑出来了,他带着我们多方争取项目资金500多万元,将3500亩荒地统一流转,治理成梯田,发展现代农业,种植优质核桃,林下养鸡等产业,为了加强发展产业的实力,张支书多处寻找商家,引进延安黄龙县客商,投资近300多万元,成立瀛天农业科技公司,实行‘公司+支部+农户’的模式,对整个农业园业进行一条龙服务。”

走进瀛天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成片的核桃树,个个挂满果实,几名农民朋友正在给果园除草、翻土,还有位老大妈正在给林果园里散养的鸡放水……

一位大叔正在地里挥汗如雨,见到我们迎上来:“我叫张明安,两年前将土地全部流转给园区统一经营管理,我和老伴闲在家里没事,还能来园区里干零活,既把身体锻炼了,还能挣工资!我们过的和城里人都差不多了。唉,现在想想当初村上要统一流转经营时,我们30多户死活不同意,怕把土地收回,又回到大集体时代,真的不应该,多亏村张支书,反复给大伙做工作、做土地经营收入对比分析,不然我们现在的土地怕早已撂荒了!”

说着,大叔还给我们算了一笔帐,“我有4亩地,流转给园区,一家3口人常年在园区干零活,加上4亩地的各项惠农政策收入和每亩230元一年的流转费,年收入近4万元,今后,园区还给我们村20%的股份,见效收益我们就有红利收入!”在天柱山村,像张明安这样将土地流转的有120多户,常年在农业园区干活的有15户。

目前,该村已建成3500亩的精品核桃园,1000亩板栗和1000亩其他果园长势喜人。核桃园被评为市、区示范农业园区,正申报省级示范园,带动辐射了周边镇村核桃产业的发展。

农庄小洋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了惹眼的现代农业园区,天柱山还有一道靓丽别致的风景线,整齐而又具特色的仿古农庄小洋房,分布在整个村庄。

张明俊告诉笔者,本着适用、美观、大方和节约土地的原则进行民居建设改造。搬迁安置以集中、相对集中和分散安置相结合,建30户以上的安置点3处、相对集中居住群3处。新建民居220户,改造280户,改水、改厕、改厨500户,使90%以上农户的住房得到新建和改造,住房达到宽敞舒适。组组建垃圾池,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处理。房前屋后栽植香樟、银杏、桂花、枇杷等风景树,村民院落栽树、兴花、植盆景。

走进社区文化体育健身小广场,遇见一位大哥在清扫场地,经过交谈得知,这位大哥叫谢远江,他对我们说:“前些年因家庭贫困,一直找不到媳妇,多亏这些年张支书的帮助,带领我们发家致富。如今我取了媳妇,住进了小洋房……去年村上要在这修广场,我主动将0.5亩的自留地,无偿提供给村集体使用,跟着张书记不会亏了咱,咱也该出点力!”

从附近赶来的张大爷激动的说:“我们村子现在有4个这样的小广场,都配备了体育器材,还组建了村业余篮球队、舞蹈队和民俗文艺宣传队,如今,村里闲余之时说事非的少了,都忙的锻炼自己身体去了,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无私奉献,凭真感情服务乡亲

在返回的路途中,张明俊接了个电话,说是有一村民建房子,建到二层时,离空中的电线太近,影响施工安全,请村上帮忙协调解决,他挂了电话,立马前往施工地查看个究竟……

村主任王本功告诉笔者,日常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不胜枚举,村民张光永患肝癌,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贫困,张明俊先后帮扶了3万多元,就在张光永临终前,还用手机给张明俊打电话说:“如果没有您的关心帮助,我活不到这么久”……村民罗茂余的女儿考上大学无钱就读,张明俊主动垫交学费5000元,并为罗茂余在水电总联系了一份固定职业,有了稳定的收入。瀛湖高中一位贫困生考入重点大学无钱入学,他掏出1500元,并多方帮助这名学生按时入学。

自担任村支书以来,张明俊未从村上领过一分钱,每年还从自己公司的利润中拿出3%作为村上的办公经费,累计帮扶贫困户150多户,贫困学生30多人,个人捐资教育、扶贫等公益事业资金达50多万元,为贫困户提供无偿扶助资金30多万元……

在担任村干部的实践中,张明俊总结出“222331”工作法。即建好党员活动室及文体娱乐小广场“两个阵地”;穿好胶鞋、皮鞋“两双鞋”;唱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程建设“两台戏”;开好发展个私经济、搞好劳务输出、壮大集体经济“三条船”;扛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面旗帜”;达到为民谋福利的“一个目标”。

近些年,张明俊的为民奉献精神,得到了各级肯定,先后被推选为省、市、区人大代表,市、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省、市“党员致富带头人”、“郭孝义式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陕西省十大“最美村官”和“安康好人”等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