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星期六,云南省南涧县公郎镇百姓赶集的日子。
下午,公郎法庭庭长龙进品早早地来到法庭办公室等待他的“客人们”。肩挑的、背篓的、带小孩的,一会儿工夫,这些从四村八寨来赶集的村民便挤满了小小的法庭。有的不问事,不办案,单就为了看看“小龙”。
人们口中的“小龙”就是云南省南涧县公郎法庭回族法官龙进品。
“有话慢慢说。”操着当地方言,龙进品为老乡们沏上一杯热茶;照例,他耐心谦和地倾听着当事人的诉说。
“有事情,找小龙。”这是在公郎镇、小湾东镇和碧溪乡,群众们常说的一句话。
走村入户化解社会矛盾
海拔2000多米,要走15公里的崎岖山路,从镇上开车需要1个小时才能抵达——这是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公郎镇一个叫木家湾的小山村。
在村头的小空场上,龙进品和同事一起挂国徽、绑条幅。国徽和条幅是巡回法庭的标志,象征着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前些天,村里两户人家因为林权纠纷打了官司,龙进品这次专程来这里做个回访,帮大家解答一下问题。
空场上,龙进品和大家聊得火热。带着眼镜的龙进品,黝黑的脸上一直挂着微笑。龙进品到村里来帮大家解决问题,村民们很是高兴,把他团团围住。
18年来,龙进品走遍了公郎镇的村村寨寨。
“小龙特别爱下村。”曾经和龙进品一起工作过7年的潘伟这样回忆说。
下村就要靠走路,而这一走,往往就是几个小时。路上渴了就喝上一口山里的水,饿了,就吃一口自带的干粮。为了排解路上的寂寞,龙进品还时常给同事们讲一些笑话。龙进品相信,只要走在山里的路上,把法律送到一个个村落,群众就可以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这里的老百姓为什么认可小龙,就是因为他办事有方法,让人服。”潘伟说。
面对记者,龙进品说他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适用于陌生人社会的“法治”原则,如何被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的民众所接受。
公郎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南部,山高坡陡,辖区常住人口5万6千多人,世居有彝、回、白、苗等14个少数民族。如果不熟悉当地各民族风俗习惯,法官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在镇上经营手机配件店的彝族人高正喜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经历。高氏的坟地与一个苗族兄弟的山林相接,苗族兄弟逐年吞食,侵占了高家的坟地。多次劝阻无效后,高正喜约了族内兄弟,你一拳我一脚地把对方打伤了。
案子到了龙进品那里,他先对苗族兄弟说,“彝族兄弟祖坟就是万年桩,你咋就没想到?再说,如果是你的祖坟被人侵占了,你会怎么办?”而后又跟高正喜说,“不管怎么样,你打人就错了,错了就要改,有什么丢面子的?”
几句话让双方握手言和,当庭和解。
“很多案子的背后,其实都是民族习惯和民俗差异产生磨擦。要解开这些疙瘩,还是要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入手。”正是通过一个个公正的判决和一次次耐心地调解,龙进品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学成回乡扎根基层18年
“三顺(龙进品小名)绕着大城市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大学毕业后,龙进品让众人大吃一惊:他告别了大城市的繁华,带着南涧县第一位法学学士的光环,回到了离南涧县80公里的马鹿田法庭;一年之后,龙进品又到了最偏远的公郎法庭,并且一干就是17年。
这18年的一路艰辛,惟有其自知,龙进品克服了比他人更多的困难。
公郎法庭矗立在群山环抱的凹地上,生活都极为不便,办案条件可想而知。有人说他傻,有人笑他迂,亲朋好友都不赞同他的选择。
面对记者,龙进品也并未掩饰内心曾有的矛盾。他说,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他也觉得落差很大,心里烦躁。
在南涧县法院研究室任职的陈继文说,他曾与龙进品同在公郎法庭共事,当时从公郎到县里很不方便,“来到法庭不想出去,出去不想回来”,与龙进品一起聊天喝酒时,“他烦恼过、流过泪”。
但几年工作之后,原本浮躁的心变得淡定从容。每当走在公郎镇的街上,乡亲们和他热情地打着招呼,每当想起乡亲们那一双双渴求法律知识的眼神,他明白了自己的价值。
“我出身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每次上学前,亲戚朋友都要给我凑学费、路费。这种情况下我选择了回来。”龙进品说,“我撑不起一片天,但我可以为乡亲们打把伞。”
服务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在公郎镇,只要有龙进品这样的法官在,我们就放心了。”面对记者,南涧县县委书记苏发吉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2008年4月的一天,苏发吉上任伊始便悄悄来到了公郎镇。
“当时我走访了几个部门,但公郎法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法庭内不仅干净整洁,而且法庭工作人员穿着整齐,非常有礼貌。”苏发吉判断,公郎法庭一定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几年下来,龙进品朴实做事的风格,那种自愿扎根基层的精神证明了苏发吉当初的判断。
南涧县地处我国西部地区。为了支援西部大开发建设的总体战略,国家大型重点工程小湾电站和省级重点工程祥临公路相继在公郎镇附近开工建设。
苏发吉回忆说,公郎镇人多地少,土地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工程建设中虽然涉及公郎镇的拆迁、征地、工程纠纷和劳务纠纷众多,但却从未因矛盾纠纷引发*件。龙进品和他的法庭在其中作出的贡献、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龙进品对涉及的每一起纠纷,总是能够安抚好群众的情绪。”苏发吉说。
每天早晨,龙进品推开门窗,用鼻子闻闻,就知道公郎镇一天的湿度和天气变化。他笑称自己“只要看看谁家的烟囱冒烟的浓淡,就知道这家有无客人来”。因为熟悉而热爱,因为热爱而奉献。龙进品与家乡、与父老乡亲、与这片土地已经浑然一体,在这片土地上他的根只会越扎越深。(记者赵阳)
记者手记
永远一身整洁的法官制服,法徽徽章醒目地别在领边,领结打得坚挺,不急不慢的语速,龙进品的标准法官形象,18年来已成为公郎镇固有的标志。
公郎法庭的灯,夜晚永远是亮的,远近的老百姓都知道“小龙”就在那里。“龙法官走不得,他走了我们有事情问谁去?”家有难事的当地老百姓找龙进品咨询已成为一种习惯。
东家劝解、西家调停,每天龙进品都乐此不疲沉浸在这种忙碌的状态中。“学的东西能派上用场,有什么可惜的呢?”龙进品这样反问记者。
龙进品喜欢这种被信任的感觉,但是他清楚之所以能够赢得信任,是因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一个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时间长了,就会舍不得这块土地,更舍不得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龙进品这朴实的话语,折射出了一名最基层人民法官的人生价值观。 文章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