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行走在朝阳辉映下的校园林荫道间,望着这满园的郁郁葱葱,不禁满心的感动。春去了,却持久绽放着这份盎然,家乡的父亲一定也看到了吧。
已是半百的父亲尤为惜春,倒不是因为感伤岁月的蹉跎,而是曾今的错失让他老更懂得珍惜!回忆起儿时父亲每每教导我苦读时那双满含希翼的双眸,不尽的沧桑娓娓道出永恒的憾:三十年前父亲嗜书如命,可不得不含泪告别学堂,那种与希望渐行渐远的父母之命让风华正茂的父亲恍如跌入绝望的深渊。
父亲子妹六个,作为长子的他,天经地义的成为那个贫困年代的牺牲品。早熟的父亲体谅的出上辈的辛酸,再谈理想真的就是一种奢侈,为了能生存下去,他明白即便上苍多不公平,都得担着。于是父亲接替了爷爷在井下的工作,说是工作,却是在毫无安全保障的小煤窑里,用生命作代价换回的不至于太贱的差事。第一次走进井下,虽有心理准备,父亲还是被眼前的黑暗惊住。在不知道明天是否能走出矿井的迷惘里,父亲哭到了心死,活着就得向残酷的生活低头。
或许内心的饥渴让他在那样苍茫的岁月里,唯有在阑珊的春日中还能寻回一点惨淡的希望。而白夜轮班的长长日子里,父亲连感受最后一滴光明的自由也被剥夺了。终于熬到一个休息日时,春,却毫不留恋的走远了。父亲就这样把十年的青春挥洒在“暗无天日”的井下。十年后,父亲的生命重见光明,解决了温饱,不再被命运左右,可以踏踏实实的睡觉吃饭,因为知道:明天可以依旧鲜活的存在。可父亲心中的读书梦,却早已被这十年的磨砺宣告完结,这无疑是父亲今生永远的憾了!
十年里,父亲迎来了我们子妹三个,更能深刻理解父亲在我们成长历程中的谆谆教诲。我们踏入学堂的时候正值“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初露端倪,家里虽然仍是拮据,父亲却从未“寒了”我们子妹三人的教育。父亲因为那个年代无情的现实,成了地道的农民。他用铁锹继续着最古老的生存方式,那片留有父亲印记的黄土地让我亲切的体会到:能读书是多么大的一件幸事。
父亲为我们不辞劳苦的透支着生命的能量:他节俭,以至到了吝啬的程度;他勤劳,终日念念不忘的是锄头和天地。他与世无争,唯一的祈求是我们将来过的好。很感动我开明而伟大的父亲,他坚强的承纳着流言飞语的偏见,为我们执着的读书梦铸造出一方坦途。然而父亲日益衰老,微陀的背告诉我他苦苦坚持的理由。我延着父亲的梦前行,执着那双布满纵横纹络的手,浑身便充满了寻梦的无限力量……
十年寒窗苦读,今天的我,终于踏入神圣的象牙塔。走在校园的林荫小道里,迎面扑来的是,一阵阵的文化气息。家乡的春天一定也很美很美,恐怕父亲不能有我这般的欣赏心情。繁重的家庭开支使他的脊梁更弯了,不禁惆怅满怀。
寒假回家,发现小侄女已经接受新式教育,原来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全国,学杂费全免。这对于今天的农村人来说,可谓是件天大的好事。父亲更是笑逐颜开:“好、好,来年咱家又要多个大学生”。从父亲那激动、欣慰的样子,我知道他正期盼着下一个春天。
三十年了,改革的春风终于播撒到这片闭塞的黄土地:拂平了老百姓多少年凝在额头的疙瘩,滋润了每个庄稼人的心田。这股暖流给人们带来的是欢乐,是希望,也是感恩吧!
三十年,三代人的读书史,已是天上人间!祈盼着,祈盼着……来年春天,我们的小家,一定会迎来更为辉煌的读书史;我们的祖国大家庭,也必将在改革的道路上更加繁荣、更加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