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名篇鉴赏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篇鉴赏 > 正文

弄堂弯弯,记忆深深

信息来源:中国文学网 发布日期: 2016-12-27 浏览次数:

 还是儿时记忆里走过的那弯弯折折的弄堂。现今,它的身影早已随着一栋栋二层小楼房的建起,消失在了钢筋水泥的身影里。

 模模糊糊的记得,那时的弄堂其实是很黑的。有人家会住在弄堂里,而紧接着弄堂的则是整个村子的祠堂。儿时的记忆里,关于弄堂似乎是说不出什么来了,但关于弄堂里家家户户挨门挨户住着的情景在脑海总也忘不掉。因为那时候的我们很快乐,那时候的乡民很朴素,那时的乡村可以在热闹的时候整个村子湊在一起热闹,而一旦安静下来也是千门万户静静悄悄,偶尔的一声鸡鸣也仿佛响在了整个村子里。

 那时还是孩子的我们总是喜欢在一条条弄堂里游荡。去东家串串门,“骗些”吃食,再去西家溜达溜达,甜甜的喊声:“嬷嬷好!伯伯(bai)好!”(这里的“嬷嬷”是对比自己父母大的已婚妇女的称呼。伯伯则是比自己父母大的已婚男人的称呼。)这时朴实善良的邻家伯伯会笑呵呵的抱起我,用着最朴实的乡音叫着我的乳名,逗弄着我发笑。于是我与邻家大伯齐声的欢笑就这样通过一条条弄堂仿佛传到了住在弄堂里的每家每户。那其乐融融的景象啊!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的回味无穷!

 儿时在弄堂里学走路,学说话,原本松松软软却被踩的结结实实的土路上留下了多少我蹒跚学步时凌乱而又小小的脚印,在那一串串小小的脚印旁边或大或小的脚印,都是邻居叔叔伯伯,婶婶们带着我学走路时留下的!记忆里那牙牙学语的声音伴随着他们的逗笑声在深深地弄堂里仿佛有回音似的,总也消散不掉!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仿佛还能听到那从弄堂里传出来的笑声和小孩子咿咿呀呀的声音,那是这世间最温情的笑声也是这世上最打动人心的声音。是乡民们对一个小孩子最真的爱,无关亲朋好友之情,无关邻居之谊。是单纯的被世间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生命所带动,所感动了。她们那时候还不愿意去想人情的冷暖,不知道何为“冷漠。”她们可以爱别人家的孩子如自己家的孩子,可以在东家没米西家没油时从这家借点再去那家凑点。总之,那时的村里人纯善的不沾染一点儿“俗气”。他们一直是我记忆里最朴实最善良的人啊!

 我现在迈着的每一个步子都是他们每一个人亲手交亲自扶出来的!我有记忆以来,弄堂其实已经开始在拆了,家家户户都开始搬出了弄堂。我不知道我们家什么时候搬出的弄堂又或是只是弄堂拆掉了,我们家其实并没有搬走。记忆里并不深刻。但是我却很清楚的记得,在弄堂将拆非拆的时日里,家家户户在夏天的晚上都会搬出一张竹床。在出了弄堂抬眼所及的水塘坝上,伯伯们会把自家竹床挨个放在坝上,婶婶们就会拿出用芭蕉叶做成的团扇,扇面大而美观的团扇在她们的手中一摇一摇的。既为竹床上贪睡的孩子们赶走了夏季的炎热也为孩子们驱赶了恼人的蚊虫。在那个电视机还不盛行,电扇还很奢侈,用电的同时还会偶尔用煤油灯来替代电灯的年代里,这样的晚上多难得啊!走出弄堂的人们在放眼就是田地的水塘坝上聊着这个年份里收成会是多少;煤油没有了,什么时候要去打点煤油;过两天又要下雨了,得在弄堂里铺上些瓦片或是砖头,地面潮了,容易滑倒,孩子们顽皮总也摔不怕,却吓得大人们魂飞魄散!孩子们抽泣两声爬起来脸上还挂着泪珠就已经笑开了怀。大人们有恼意却也不忍苛责。“总是在外面跑着长大的孩子,放养的一样好!”总是会有年纪大的婆婆这样劝说那些小媳妇们。

 后来,弄堂里越来越来越亮堂了,也越来越短了。甚至不用再拐弯了不用再像走迷宫一样从这个弄堂钻过那个弄堂反反复复还几回才能走的出去,才能开始一天的农忙生活。后来的弄堂也不复往昔的热闹和快乐了。所住的人家少了,熙熙攘攘的几户住户天天在弄堂里唉声叹气,倚在自家门前怀念着以往热闹的日子,却也是在向往着下一次自己家搬出弄堂的日子。再后来,真的全搬走了,留下了被拆的零零散散的弄堂。一边土墙已经倒的差不多,另一边挨在祠堂的墙壁上,显得有几分苍凉,物是人非之感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无法感受得到的,却也会在自家门前望着那要倒不倒的土墙出神,总有几分失落滑过心头。

 而今,再无弄堂的影子了。原本的邻居也都各自分散在村里各个紧挨道路的地基上盖上了新房子。虽说还是在一个村里还是可以挨家串门,却怎么也找不回当初在弄堂里的那种感觉了。近些年来,村里的风气也如留在了记忆里的弄堂一般,只能是回忆了!曾经善良单纯的乡民们似乎淡忘了当初在一个弄堂里的温馨美好,如分散的住房一样,乡亲们的心也越来越散了。真真是是应了那句话:“人情从来都是薄如紙!”利益当头,再也不是有商有量了,钱主宰了他们的一切。

 唉!曾经弯弯的弄堂,你带走了我多少深刻的记忆,多少美好的回忆。带走了我的邻居伯伯婶婶们纯善美好的心!我是该怨你还是应该继续的来怀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