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名篇鉴赏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篇鉴赏 > 正文

阿列克谢耶维奇:当纪实作品过于情感化

信息来源:中国文学网 发布日期: 2016-05-29 浏览次数: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奖给了来自白俄罗斯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对这个结果,有些人感到兴奋,有些人感到意外。赞同的人认为这是对非虚构类作品的认可,拓展和扩大了文学的书写形式,并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表示高度的认可。而一些反对的人认为她的作品被夸大了,并认为她的获奖是因为时局与政治的因素。

 作为一个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有优秀的新闻嗅觉和选材能力以及继承了俄罗斯悠久的文学传统。也许不少人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底蕴不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她的作品当中可以见到她经常引用列夫·托尔斯泰等俄罗斯大家的句子与片段,可见她的文学底蕴不错。她选材也是尖锐的。

 只是,无论是纪实还是虚构,在貌似客观的描述后面,隐藏的是作者的判断、选择和再造。纪实也是一种虚构,不过是虚构程度的深浅有所不同罢了。

 她的选题可以说是非常聪明,在这样的基础上,让作品有了很多特殊的意义。在《锌皮娃娃兵》一书中,作者采访了不同的人,再现了阿富汗战争中的残忍、死亡与战争的非理性,枪杀、残废、人的挣扎、堕落、悲伤,页页皆是。这本书中情感非常浓烈、丰富,可以说这是一本黑色的书,也写得非常好,让人一读就忍不住读下去(同时也不忍心读下去,因为里面的疯癫与非理性)。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部分作品是很不错的,可是在她的作品背后有一种缺憾,而正是这种缺憾导致了其作品的广度深度不够,甚至让她的书沦为二流的水平,那缺憾就是:泛滥的女性主观情感。

 即使是像《锌皮娃娃兵》这样水平较高的作品,我们还是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如上所说的缺憾。书里接近五分之三的篇章都是对士兵们的母亲与妻子或其他女性等的采访。对士兵们的直接采访不如前者多。虽然这跟取材的难度与跟受访者是否愿意诉说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可是因为是纪实类作品,我们知道这跟作者的选择倾向也是有很大的关系。于是这就导致了作品中充满着女性的情感,以及作者选择之后的男性情感。

 让我们先撇开一些政治性的话题与道德审判不说。我们在书中听到的各种声音虽然都十分打动人和各不相同,可是在内里也有着某种相似性:悲伤、失望、控诉战争、要求诉说。我们很少听到另外的一个领域的声音,另一个领域的声音包括:军人的使命感、友情、对新生活的向往、对作者写作的怀疑等。

 历史往往是复杂的,人性人心亦然。人的情感经历很可贵,不同人的情感经历与声音都是平等而真实的。有时,太过于着重对某一方的描绘,会失去了对事情全景性的鸟瞰。尤其是纪实性的作品,更需要这。如果一方的声音太强,把控不好的话会让作品的全面性与真实性减弱。

 当我们看到《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一书,我发现那种“泛滥的女性主观情感”到达了极致。所以笔者对这个作品是有所保留的,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作品,只有文献的价值。

 在这本书中不同女性的讲述大部分都是很琐碎,平面化,甚至是有点无聊的。很多时候即使是同一个人的讲述也是跳跃,不连贯,情感泛滥,重点不明的。而在对材料的选择与再次编辑上,阿列克谢耶维奇似乎并没有像她的其他书那样严谨,给人感觉就只是非常简单地列举了不同人的一些经历,然后加上自己的感想堆砌在一起,就写成了此书。

 自然而然地,读者在读的时候,很多时候就像是感觉在读文献。虽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一次采访中说她追求的是“文献文学”。可是文献和文学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文献往往只是呈现事情,而文学在呈现事情与情感的同时,给人艺术的感受过程,打动人的心灵与情感给人启迪。而那本《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笔者认为只有文献的价值。

 纵观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有些是成功的,而有些写得一般。但它们都往往带有“泛滥的女性主观情感”。(虽然泛滥,但程度也不同,有些多些,有些少些。)

 本次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得奖,是有几个因素的。首先当然是她的作品有一定的水平,这一点是无疑的。然后就是她的作品刚好契合了当今的时局:反战、对和平的渴望以及西方的一些政治因素。最后还有一点不容忽略的是:新任的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是第一位担任评委的女性,故其审美角度有女性的特质。(她推荐的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如前文所述,笔者对此的看法是有所保留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是“被过于高估的女性化纪实作品”,当然,这样的看法见仁见智。笔者并不是对女性作家作品有异议,笔者认为女性有细腻的情感,并且创作过许多优秀的作品,那些作品是无可替代的,是人类的瑰宝。笔者只是觉得: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女性作家在作品里的情感泛滥和性别意识过浓。写作时,情感太剧烈,不能取得平衡,会有损于作品和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