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以说是一个人最为隐秘核心的部分,大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小到某一个现象的观点、感情、建议、乃至最后行动都与它息息相关。一条条或严谨、或松懈的思维通路搭建在你的每一根神经上,溯本归源,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有迹可循。在某种程度上,它操纵了我们的生命,决定我们功成或败退。
作为处事的基石,无论富甲巨商,还是街边乞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并且将它们内化进自己的生命里。而在大多数人的生命里,从幼年的一片空白到成年的饱览世事,思维模式随着我们的年龄、阅历不断增长,被动的融合所谓前人的经验,教训,普罗大众的言论,观点,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一方小世界,喜欢自己喜欢的,厌弃自己厌弃的,与众人无异。对于这种现象,在社会学与心理学漫长的历史上,我们已有专门的词来形容,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也是《批判性思维工具》这本书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
作为方法论的主张者,我始终认为,一套高效的工具往往比敏捷的思维更有效率,所以在看完《批判性思维工具》这本书时,我便将它归纳到工具书一类,如同《新华字典》《辞海》。整本书传达的主旨,抛弃以自我中心,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建议,更应该是一个炮弹,轰进我将要成型的思维体系统,将其击碎,融化,进行重塑,成为贯穿生命应该保持的一个品质。我认为(仅代表我个人观点),看这本书的每一个人首先都应该问自己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我以自我为中心吗?在父母不偏不倚的教育下,我自认为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与上进的熏陶,无论是谁提出的意见我都会进行考虑,并亲自实践,最后得出结果,更是不断寻求进步,我怎么会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当我秉持思维公正的态度看待自己时,我发现我一直都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凭借我多出来的对新事物的见解,面对问题时总喜欢找到与众不同的答案,对循规蹈矩的回答持之以对,当面对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论据薄弱时,仍表现十分不甘。快餐店的工作工资低并且十分劳累,坚持一个月后我便不愿再去,这是我毅力不够的结果,说到底并不是什么羞耻的回答。但是我偏偏在学校内其他同学面前指责快餐店的模式苛刻,肯定无法做大,会出问题。现在看来,为什么别人能坚持,我却坚持不了,是我的问题,不是制度的问题。
如此种种,不是偶然一现,而是遍布生活的各个细微之处,仔细一想,便跃然而出。我们自身的思维体系存在着不完善,然而我们并没有察觉的,也不愿去打破现状的宁静,遇好的害怕变坏,境遇坏的害怕更坏,否定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承认自己的失败,毕竟每个人对自己认识总是高于现状的,所以保持批判性思维在这一点上,是 刺破纸窗户的针,打破屏障的锤。摒弃所有对自己的观点,从生命中任意一件事看起,从每一个参与者的角度看起,从你反对,厌弃,不同意的观点看起,探求他们产生的源头,思绪,一切,都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