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名篇鉴赏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篇鉴赏 > 正文

扯不断的文化情结——《庐山》导读

信息来源:语文超市 发布日期: 2015-04-10 浏览次数: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庐山本来倒是文人的天地”。

几千年来,庐山优美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环境,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高僧羽士。他们徜徉流连,兴之所至,泼墨挥毫,吟诗题咏,为庐山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庐山成为我国著名的山水文化名山——这是其不同于其他名山的特点。

作者之所以大写特写庐山的人文景观,是因为作者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作者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作者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想摆脱也摆脱不了。

第二部分写庐山现在已不是文人的天地。

为什么在古代,庐山的文化浓度很高,而如今已不是中国文人的世界?是因为世俗的拥挤与喧嚣。现代,当代乃至现在,庐山已成为一个个中外“大官人”、“大商贾”的世界,“政治活动、外交谈判、军事决定”的地方,人们避暑,疗养,游人喧闹世俗的好去处。

这是庐山文化的无奈,中国文人的辛酸。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是“总有一种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庐山没有了文人本来也不太要紧,却少了一种韵味,少了一种风情,就像一所庙宇没有晨钟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没有流盼的眼神。没有文人,山水也在,却不会有山水的诗情画意,不会有山水的人文意义。”原来,作者深深思索的是庐山文化,也即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历史走向,发展趋势,这才是作者心底一条扯不断的红丝线。

第三部分点出只有三叠泉才是文人的天地。

为什么作者游览了那么多的风景点,却丝毫提不起兴致引不起心灵的共鸣、共振,而一听到去路遥而景美,连李白也没去过的三叠泉,就一下子激动起来了呢?

行进在通往三叠泉的山路上,作者的感觉是极累人,够折腾人,但正是这种竭尽全部精力的“苦旅”,才使作者终于产生了山水与生命,山水与文化的熔铸感,才使用者终于感悟到了一种对应,一种在现代已经很少的对应,那就是,文人只有以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才把自己的生命与山水熔铸在一起,才能领悟出一点远超一般山水奇景的东西——生命的意义,文化“苦旅”的意义。

第四部分写庐山也许将来是文人的天地。

这是疑惑中的一点希望,希望庐山能在熙熙攘攘中构建出一种完全出乎作者意想之外的文化与名胜的对应。

综上所述,文章以庐山文化为抓手,将扯不断的文化情结与深沉的哲学思考的融合(即思想感情)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对庐山文化实质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的肯定、现状的忧思和将来的期望,期望中华文化能继承过去的辉煌,发扬光大,不要湮没在人欲、物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