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知成为一种习惯,你会感受到自冕的上等荣光;当谦卑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你只会感受到尊重。但我想每个人都会想成为后者,因为都不想当自己做了一件极其傻逼的事情后,还有一群人对你说,你真棒。
前段时间,看了Ins上一篇关于抖森(Tom Hiddleston)的推送文章,只看了一半就果断路转粉。
此前,我也不认识抖森,对这张脸唯一的印象就是雷神的弟弟大反派洛基,当年看那部电影还是冲着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去的。可翻开抖森的履历,只说三条,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会七国语言:英、法、西、俄、意、拉丁和希腊语。
放弃牛津去读剑桥是因为:和父母吵架,想离他们远一点。
《雷神》试镜时,为了得到雷神一角,抖森特意增重20斤。结果视镜之后,被告知要演洛基,他又默默地减掉了这20斤。
每一句轻描淡写的描述,都是很多人一生都可能无法达到的高度。继阿米尔·汗、彭于晏之后,又一位男神印证了那句老话:优秀是一种习惯。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你学识渊博,知道的事情那么多,为什么还经常怀疑自己的答案呢?”
芝诺回答说:“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圈外是未知的,圆圈内是已知的,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圆圈就会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于是,你与未知接触的空间也就越多。因此,虽然我知道的比你们多,但不知道东西也比你们多。”
曾经听过一个资深投资人的讲座,他洋洋洒洒说了三个小时的成功经验,却用了这样一句话结尾:做投资的时间越长,越不敢投。
大概因为这样,巴菲特才会只买自己熟悉的行业、熟悉的公司的股票,甚至反对炒股。他曾经说:“有时候我太过谨慎,但我宁可有一百倍的谨慎,也不想有1%的不小心。我不是靠炒股,成为世界首富。”
越优秀的人,越能看见自己的无知。于是,步履踌躇、心生敬畏成了一种自然反应,但也正是这种心态,让他们不想停下探求的脚步。相反,平庸的人却经常一知半解,就觉得天下无敌。
傅盛在认知三部曲中提到,人有四种认知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
95%的人都处在第一层。
然而,是不是自知无知,正是优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区别。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知道自己走了多远。
所以,当我们问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努力的时候,或许我们更应该问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再努力了。
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恰恰是无知的开始。
经常有人问我,怎么样能成为一个努力的人。我会反问他们,对于不努力,你的感受是什么?
他们通常会说,没感觉。
我想,这就是差距吧。真正优秀的人,是停不下来的,因为内心深处有一种对无知的恐慌。对于知识,他们永远觉得自己不够。
Richard St. John在《成功是一条持续的旅程》中曾说过,成功是一个由热情、工作、专注、推进、灵感、提高、服务和坚持组成的循环,我们一圈一圈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而不是一条从A到B的直线。
可是,生活里,大部分人都是四十岁在吃三十岁的老本,三十岁吃二十岁的老本。
我不是说,人必要勇往直前,一次次地勇攀高峰。而是说,人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和一种谦卑的心态,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
笛卡尔曾说过,没有知识的人总爱议论别人的无知,知识丰富的人却时时发现自己的无知。
所以,为什么越优秀的人反而越勤奋?
答案或许很简单,他们比我们看得见更多值得努力的东西。
比你棒的人都比你努力,您还努力个什么劲啊!
好吧,虽然这么说,还是要努力的。
都在说向更高阶层涌动的通道已经渐渐封死,各种丧文化甚嚣尘上,如果说很多出身比你好的官二代、富二代生来是兔子,我们就只能是乌龟。
乌龟当然不能跟兔子比跑步天赋,可乌龟可以做乌龟里面跑的最快的那一个啊!
《武林外传》第一集中有一个片段。坐在客栈楼顶的郭芙蓉跟丫鬟解释自己为什么要闯荡江湖:“以前人家介绍我,总是说,这是郭巨侠他女儿。我希望以后人家介绍他,就说是,这是郭女侠他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