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抱怨,“我受不了啦,我讨厌这个世界!我宁愿选择离开。一个人,去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他在一旁冷眼旁观,“你就是这样子。对于周围的一切,过于敏感,把一切往悲观里想,直至折磨、伤害自己。你要学会自我放松,才不会受制于别人和环境。” “我不跟你说了。你总是自以为是。不懂得疼惜我,却只会伤害我。” 他无言以对。 难道他错了?“我好心帮你解开心结,却遭如此冷落。我何苦呢?” 可最终,他还是明白自己错了。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往别人身上贴标签,给世界排序,并自以为聪明——我们把一切都摆弄得恰如其分。 可是,有谁喜欢被当作标签看待呢?尤其是你心里郁闷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切实的安慰还有关切,而不是给予我们这样那样的标签。这样的标签,哪怕是善意的,也帮不了一个心情沮丧的人,只会带来很深的伤害的。 想想看,最经常被被我们这些充满人生经验的成年人贴上各种标签的,不正是被我们比喻为祖国的未来的孩子们? 孩子从学校拿回很糟糕的成绩,我们便在心底里嘀咕一下,“是不是我的孩子不是块读书的料啊?” 孩子去学一门技艺,半途而废,我们就认为孩子天性软弱,缺乏毅力。 孩子和别人打架了,我们就会责怪孩子沾染上坏的习性。 孩子和哪个女孩子亲密接触,我们就认为孩子“早恋”了。 …… 无知和鲁莽投映在心里的阴影,不知不觉中外化为言语和行为,就是标签。 不仅仅对孩子,对于身边的人,甚至对于自己,我们也经常忙不迭地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 “我没用。”“我再努力也还是做不好。”“他为什么老是和我过不去?”“我就是讨厌他。”“我恨不得马上离开这里。”“为什么我老是碰壁?”“我这样的人活着还能有什么意义?"等等,诸如此类的标签,你每天是不是习惯性地往自己身上贴? 这形形色色的标签,如同枷锁,牢牢地套在我们的身体上;如同符咒,紧紧地控制着我们的意念。此后,哪怕你付出多少努力,仍然无济于事。你就更加懊恼。于是,更进一步相信了自己原先的判断——我真的不行!枷锁套得更牢了,符咒捋得更紧了。 揭开心灵枷锁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撕掉标签,直面当下。 迎面走来一个人,气冲冲把我撞了一下,“妈的,我怎么老是遇到这么没素质的人?倒霉!”我们往往一下子就给别人这样一个标签。 “哼。我才懒得搭理这种人呢。”摆出一副自鸣得意拒人千里之外的姿态。可是,阿Q之后,我们发现,除了破坏了自己的情绪,恶化我们的人际之外,我们何曾改变了什么?干么不拐个弯,“他情绪不好,会不会遇到什么麻烦事?我有什么能帮得上他么?”一副笑脸,一句宽厚的话,一念之间,世界因之改变。 孩子厌学,我们是一味责怪,胡乱贴标签,还是学会平心静气面对现实,在不断给孩子鼓励打气的同时竭力寻找促动孩子学习的契机和方法呢?爱迪生的妈妈,在爱迪生被老师贴上“奇怪的无法教育的孩子”的标签并被从学校赶回家之后,如果只是听之任之,那么我们这个世界该少了多少的精彩啊。可是,他妈妈不。她亲自教他,并发现自己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绝非学校老师所形容的“笨蛋”,是个很聪明的有创造性的孩子呢,她给予了他最贴切的教育与鼓舞,甚至动员爱迪生的父亲把家里的小阁楼改造成小实验室!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就这样地在一个不理会学校老师的标签的家庭诞生了。标签之外,有无限的空间,生命布满奇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面对一段结束了的感情,我们是应该沉浸在悲哀之中,以表明自己感情的真挚还是抛开旧情,勇敢面对新生活?很多人选择前者。“我越痛苦,越不理会这个世界,越不和别的异性交往,就越说明我爱她,我很看重我们之间的这段感情。她是我今生的唯一的爱。除了她之外,我别有所求。”我们给自己贴了这样的标签,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掉进了“痛苦的漩涡”,无法自拔。为了证明自己的感情真挚,却以伤害自己,远离世界而告终。这合适吗?你们为什么会分手呢?不就是不适宜?!也许是个性,也许是环境,也许只是时机。对于本身就不适宜的事情,你能勉强得了么?既然,无法挽留,为什么要制造标签来束缚自己呢?活着,总要面对未知;活着,就应该坦对世界。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以某种模式安排好了的,只有傻瓜才躺在被窝里抱怨世界不公好景不在。你永远都得去重新面对。体验,是人生的根本任务,向前,是生活的唯一方向。 解开标签,还自己,一份自由,予身边的人,一份本初的信念。 生活,从来别有洞天。 来源:天涯博客-驴人书斋 http://chentiebo.blog.tianya.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