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下的工作和工作方式,或多或少与马克思有关。因为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且预见到这种矛盾运动必然会带来很多社会变革。从南湖红船起航之时,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和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当然,也就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
马克思倡导的思维方式,已经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中、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甚至连我们自己都可能感觉不到,但却经常下意识地表现出来。
马克思揭示了一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该社会的观念和思想的现实基础,而生产力则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这一理论,迄今都是我们认识各种社会问题的思想基础,对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治国理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用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的观点认识世界。这一思想已经成为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强调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始的。我们每个人,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没有意识,每天都在从事一定的实践,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马克思的视野开阔,并不把他的活动局限于他所生长的国度。他说:“我是世界公民,我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工作。”与此类似,邓小平也说过:“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的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种宽广的视野,成为处理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在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奔涌着一条世界化的洪流,这就是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化过程。中国的对外开放,其实正是这种世界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全球化的表现。40年的对外开放,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