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0月22日,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与夫人抵达北京,入住钓鱼台国宾馆。在这次对外宣称“私人”性质的访问中,富尔根据法国总统戴高乐的指示,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中国领导人举行多次会谈。1963年底到1964年初,两国正式代表又在瑞士首都伯尔尼进行正式建交谈判。1964年1月中法建交公报的发表和中法建交的达成,由于其对国际社会的冲击效应,曾被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的影响之一,就是冲击了当时的美苏两极格局。
中法建交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格局从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态势演进。在这时期,中法外交战略出现了较大变化,突破了两极格局在意识形态上的束缚。
由于西欧此时表现出更多的对美独立姿态,中国开始把美欧区分开来,日益重视和发展同西欧国家的关系,并重提“中间地带”的概念。戴高乐由于与美国在北约领导权、核武器、欧共体建设等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也开始从西方联盟外寻求支持,以便支撑其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大战略。
中法建交,进一步打击了两极格局。这尤其体现在,法国抵抗美国压力同中国建交,带动了其他西方国家对华关系的变化,逐步突破了美国对华遏制与封锁政策。日本反应强烈,在中法建交后曾专门召开内阁会议予以研究,要求加强同中国的民间接触。西欧国家开始松动,1964年底中国和意大利达成了互设商务代办处的协议。加拿大称,因中国和加拿大有广泛的贸易关系,加拿大实际上已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中国,而且还考虑与中国建立正式关系。甚至连当时的约翰逊政府在内部讨论中也哀叹,早日承认中国也许更好。
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多极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之际,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演说中,首提美国、苏联、中国、欧洲、日本五大力量中心的说法。回顾历史,应该说,中法两国领导人当年的建交决定,不仅奠定了中法关系友好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