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写了《永不失望》一书,不失望的理由是看到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生命力极强的“人民观”。清末该是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有人曾努力于向西方学君主立宪,结果,中国人抛弃了帝制。而英国王室却存在至今。为什么?不能忽略中国文化里“人民观”的选择力量。古人推崇“知书达礼”,那“书”指《尚书》,“礼”指《礼记》。《尚书》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其中就有人民观了。
《尚书》首篇为《尧典》,文中对尧帝的颂扬是同百姓紧密相连的。如“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是说,尧能发扬才智美德,使九族亲密和睦,还能公平地善待百姓人家。“百姓昭明”的“昭”字,本义是昏暗中出现一抹亮光,即晨曦。它从“日”从“召”的结构,即召唤日光,引导光明之意。“黎民”二字在《尧典》里就出现了。“黎”从“黍”,黍是远古先民驯化出的一穗聚有很多颗粒的小黄米。黎民指众多人民。“黎民于变时雍”是说众多人民也随着变得友好和睦了。你看《尧典》里,领袖与人民的关系已讲得智慧而生动。
尧时期还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皋陶,他辅佐了尧舜禹三代帝王。皋陶讲执政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这九德每字凝聚的意蕴,千古耐人寻思。我以为通观九德,均包含着一个对待人民的态度。九德约略说:宽容而又严肃谨慎,温和并有主见,真诚坦率而又恭谦,有才华并恪尽职守,兼听而又果断坚毅,正直而又随和,简朴而廉明,刚正而踏实,坚强勇敢而又符合道义。这九德彰显于日常行政,就有吉祥啊!
在中国的大臣中,皋陶是第一个有姓名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他讲的修身律己,教导亲属,知人善任,都是为了安民。他讲执政所需要的德才,乃至讲司法要有珍惜生命的道德,都是为了“洽于民心”。民心是衡量政治是否昌明的标尺。在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中,人民观确实已经存在,并且非常智慧。所以,孔子把皋陶同尧舜禹并称为“上古四圣”。
皋陶的思想是影响了孔子的。你看,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皋陶说的修身律己,教导亲属,知人善任与安民不是一脉相承吗。
《尚书》中的《五子歌》,大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其背景是:大禹之子启把帝位传给儿子太康,太康因失德而失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逃到洛河边,悲伤地追述先帝大禹的教诲,首句就咏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说,人民可亲近而不可轻视,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固才有国家的安宁。这是很明确的人民观了。
《尚书·盘庚》中盘庚帝对大臣的训话,也充满了要贵族大臣们“恭承民命”的教导。到商纣帝时期,商朝先人曾有的“人民观”被遗忘,代之以“天命观”,殷商便被周朝取代。有句话说“殷鉴不远”。周如何汲取殷灭亡之鉴?周公认为,殷失天下,是因为失德,民与之离心离德,于是“天降丧于殷”,所以靠“天命”统治天下是靠不住的。周取代殷,是因为与民同心同德。这就把“民心”抬到比“天命”还高。至此,尧舜禹时代的人民观被西周王朝的统治者继承下来了。
此后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转型,生产力进步引发中国春秋社会剧烈动荡和嬗变。这是个讲财富,讲实力,讲权谋,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弱肉强食,上古文明在战火中灰飞烟灭,人民被视如草芥,再没有哪个政权认为人民有什么重要了……可是,布衣孔子,还是把尧舜禹乃至周公时期以民为重的思想继承下来了。孟子等又把孔子的思想继承下来,如孟子直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乃至千古以来,“上报社稷,下安黎民”成为中国古代官员从政的主流理想。这正是文化的力量。
延至清末,梁启超对“民”的看法迄今值得我们深加重视。他1900年发表的《少年中国说》,写出拯救危亡之中国的责任“全在我少年”。再迈一步,就看到中国之将来更在人数最广大的民众身上!他1902年发表的《新民说》,阐述拯救中国的伟大力量,不在清廷,也不在西方的利器中,而是需要“造就新民”,在新的人民身上,这是中国20世纪的黎明中最具革命意义的思想。 [FS:PAGE]
20世纪的早晨,没有受过梁启超“新民说”影响的中国进步人士是没有的。毛泽东1910年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读到梁启超的《新民说》。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创建的一个革命团体就叫“新民学会”。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把被世界潮流视为最落后的人群看作是拯救中国最大的力量,以及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都基于看到农民是中国人民的大多数。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唤起民众,发动群众,壮大群众,武装人民,也都基于深刻认识到人民的伟大力量。
19世纪以来,西方海权论者说:“谁控制住海洋,谁就统治了世界。”空权论者又说:“谁统治空间,谁就控制了世界。” 当原子弹出现,有人又说:“谁拥有了核武器,谁就控制了世界。”毛泽东则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从炎黄尧舜禹以来,没有哪个最高领导者达到毛泽东这样胸有人民,在世界上也没有先例。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已然是“人民观”的集大成者。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毛泽东那一代青年,在清帝退位,军阀混战,日寇侵凌,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年代,致力于唤起人民,组织人民,自救自强。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战争中,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致力于培养官兵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确实缔造了一支前无古人的人民军队。解放区政府称人民政府,新中国诞生时称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虽然,站起来的90%是文盲,但新中国把小学教育扩展到农村,还在城乡办夜校,办扫盲班……新中国把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尊重,把人们之间平等的观念,传播到城镇和一切穷乡僻壤。半个世纪前“一盘散沙”般的国人变成数亿精神焕发的人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巨变,这是一个民族迅速更新自己,发愤图强的根本!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年来,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这既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观一脉相承,又是人民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悠久的文明中,“人民观”的存在有不能忽视的伟大力量。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地持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人民观”是中国文化内部传千古而不朽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立族壮大之本,是建国安民之基。背弃它,一个雄强的帝国也会覆灭;复兴它,则弱可变强。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