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探索构建一种适于当代中国的社会正义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解决随同改革开放实践步向深入而伴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1月19—20日,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构建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社会正义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不容回避的是一些深层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已成为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段忠桥就此指出,学术界应当积极关注当前世界和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而富有学术内涵的对话和争鸣,在学术讨论和争论中推动学术发展。正义恰恰属于上述重大现实问题。也正因如此,围绕正义问题展开深入争鸣就显得尤为必要。
“当今中国社会的市场化转型,已经初步超越了以市场体制的建构为目标的早期阶段,进入到综合性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南开大学教授王新生谈到。在这一背景下,作为规范理论的正义理论的建构显示出其双重意义:一方面,为正在形成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规范性的目标;另一方面,为描述和刻画现实生活的学术活动本身建立规范性的根基。
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促进公平正义,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高兆明就此提出了“人民的正义”的主张。他认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不是寻找一种新的正义理论体系,而是能够勇敢地直面现实,在学习、借鉴中根据中国的特殊境遇与问题而有所创造。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林进平认为,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股以正义视角审视、评判社会问题的热潮,这反映了正在经历市场化、现代化和全球化历程的中国正处于一种利益冲突的激荡阶段。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的求解正从抽象地探讨一般正义转向具体地探讨具体领域的正义,从正义问题本身转向制约正义问题的条件,由中国语境的正义转向一种全球正义。
吉林大学教授姚大志认为,按照所应用的不同对象和不同程度的普遍性,可以把正义分为四个层次,即个人正义、共同体的正义、社会正义和全球正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康之深入探讨了全球正义。他认为,我们正处在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着社会正义重建的任务,需要建立起一种与全球化历史趋势相适应的全球正义。
在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构建中,需要从社会实践运动中寻求对策,需要借鉴吸取一切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与会专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正义理论构建的重要思想资源,经典马克思主义中蕴藏的关于公平正义等的论述需要给予挖掘和新的阐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龚群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内在包含着以平等为核心的公平正义观。市场经济运行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公平正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价值,制衡市场经济必然产生的社会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从而达到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效益的合理统一,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武汉大学教授李佃来则强调,马克思是在不同层面上处理正义问题的。如果不谨慎地理清马克思处理正义的层次和语境,既有可能导致片面、残缺地认识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又有可能导致以一种外在于马克思的范式来丈量马克思的正义,这更不可能将马克思正义之真实状貌还原出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