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理论家园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家园 > 正文

光明时评:德育要鼓励青少年投入实践

信息来源:暂无 发布日期: 2015-03-22 浏览次数:

 

为使未成年人度过一个健康、充实、有意义的暑假,河南省孟州市调动社会力量,搭建平台,以社会活动为载体,按照简单易行、就近就便的原则,鼓励青少年走进敬老院、老年公寓、老龄家庭,做“爱心小天使”;动员未成年人积极投身社区乡村建设,参与社区乡村清洁卫生、环境保护、爱绿护绿、公益宣传和文化活动,做“文明小义工”。

我们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又以什么为本呢?知识教育应该不如品德教育更为根本,如果我们培养出的是学富五车却道德败坏的人,那肯定是失败的教育。

“明礼让,厚风俗,教化百姓”——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素来有尊德重教的传统。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道德的培养更受重视,“养其习于童蒙”,从小学开始就设置“思想品德”之类的课程来推行德育。但是,我们的道德教育,只局限于一门专门课程中,在巨大升学压力下,更多的被学生当成记问之学,考过就忘,而德育的成果恰恰难以卷面成绩来衡量。在内容上,德育课程宣讲的更多是“圣人道德”和“英雄道德”,所树立和宣传的榜样经常被人为神化,远离人间烟火,难接地气。如果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就难以震撼心灵,更难以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旅美学者薛涌在《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一书中介绍了美国的教育方式,他认为,美国的学生教育不像我们国家一样基本只在“纸上谈兵”,以知识性的考试为标准,而是非常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比如社区服务经验。美国的一些高中,甚至把社区服务当做毕业的一个条件。美国的大学入学申请,除了要SAT的成绩外,还要求学生提交带有自传色彩的文章、简历、社会活动、成就等材料。据说,这要看申请者在社区服务方面的创造精神。

两相比较,可资启发。创新德育形式,形成新的德育成果评价标准,无疑是青少年教育的当务之急。孟州市以社会活动为载体,疏通青少年思想道德实践渠道,鼓励青少年投入实践、知行合一,在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升华,这是近些年来各地重视、创新德育形式的缩影。在这方面,各地迈的步子可以更大一些。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