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理论家园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家园 > 正文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

信息来源:暂无 发布日期: 2015-03-22 浏览次数: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但是我们做得还不够。我觉得这个整体性大概涉及到三个方面: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面包括六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这个整体性到底怎么把握?另外,马院里面还包括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体性研究的问题,虽然一直在强调,但是讲课的时候还往往是过去的套路,整体性研究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虽然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我们现在写的书、讲的课、马工程的教材,基本上还是按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个来论述。或者说,我们对这个成果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门性研究,比如对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要远远领先于综合研究和整体研究,就是说整体研究的水平要滞后于单独的、分门别类的研究。于是一讲课或者一写教材还是分别来阐释,没有突出整体性。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研究。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整体,不是三个东西。应当说中国化就内在地包含了时代化和大众化,如果没有时代化、没有大众化,中国化是什么呢?不过就是我们这段时间,更要强调立足时代前沿、要有时代性,更要强调贴近人民大众、要大众化。因此,它还是一个整体。

  我觉得现在强调整体性研究特别重要,有三个方面的整体性研究,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研究,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三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研究。这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如果这个整体研究没有做好,其他的方面也很难有大的进展。

  二、关于科学发展是主题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到了十二五规划,科学发展是主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下一个30年,中国的走向怎么样?关注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还能不能持续?这就决定于我们的科学发展。所以,科学发展是主题的问题非常突出和关键。因此,十二五规划里面一些重要的思想,还要好好地领会和把握。因为在下一个30年里,十二五时期是很重要的,如果说我们当前一些很突出的问题能够有所缓解、得到比较好的改善,后面发展的路子就相对会比较顺畅。如果还是这样存在、甚至更严重,科学发展就面临很大的挑战了。所以,科学发展的问题还应该更加关注。要坚持:科学发展是主题、以人为本是核心、公平正义是基础、利益协调是关键、改善民生是路径、改革开放是动力。要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这就是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利益协调、改善民生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应该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个是实践维度、一个是文化维度;一个是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一个是和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就是说中国化不仅包括实践诠释,也包括文化解读,既要揭示它的实践意义,也要揭示它的文化意蕴。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越来越突出了,在这个方面,毛泽东有比较精彩的论述。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毛泽东讲的最多的就是实事求是。如19453月,抗战胜利了,国民党要进攻解放区,怎么办?毛泽东在延安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他说国民党要来进攻解放区,怎么办?方针就三条,他说的三条都是讲的传统文化:第一条是老子讲的不为天下先,就是我们不开第一枪;第二条是《左传》讲的退避三舍,就是他来了我们先让一让,不要怕他打烂了我们的坛坛罐罐;第三条是《礼记》讲的礼尚往来,就是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就是讲了这三条,用今天的话说很到位。他不是讲马克思怎么说、恩格斯怎么说、列宁怎么说,而是老子怎么说、《左传》怎么说、《礼记》怎么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后这个能不能化成,毫无疑问实践是主题、主线、主渠道,但是更深厚的内在的文化链接、文化基因还是要找中国传统文化。

  所以说,民族性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我们现在在讲文化的时候,往往是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我觉得民族性是形式,又不仅仅是形式,它不仅仅要体现在形式中,也要体现在内容中,特别是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只有不仅体现在形式,而且体现在内容,特别是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统一中的民族性,才是真正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

  这个问题说到最后,还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处理好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孔子的关系。现在高校里和社科院系统的研究机构里,有两个学院增加比较多比较快,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再一个就是国学院。现在好多地方都有了国学研究所、国学研究中心。好多大学都有马院和国学院(儒学院),这两者怎么对话?能不能对话?怎么结合?是一个非常令人关注又特别耐人寻味的问题。

  四、关于文化主体性问题

  前不久《红旗文稿》发表了云衫的文章,题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三期连载,影响很大,实际上是讲文化的主体性问题。最近,我参加了一个关于文化问题的研讨会,由于2010年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70周年,就讨论到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什么把民族的摆在第一?按照毛泽东的解释,大众的实际上也就是民主的,当然这在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大众的和民主的还是不同的,我对此也持一定的保留意见。但是就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如果说大众的就是民主的,那么第二位是科学的,第三位是民主的,摆在首位的是民族的。我们知道,科学与民主是五四的两大口号。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在科学的、民主的之前,多了一个民族的。之所以在科学的、大众的前面加一个民族的,就是强调文化的主体性,就是对五四激进反传统的反思和校正。最早是张岱年先生之兄张申府先生提出五四的两大口号,要有所修正。他说第一个口号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第二个口号是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也就是讲文化的主体性。我们强调文化的主体性,就是在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中,我们不能失语,要有话语权和原创性。其实这个问题太严重了,我们现在理论界研究的一些问题,比如全球化问题,后现代问题,文明冲突的问题,文化软实力的问题,都是西方先讲的,我们再慢慢研究,缺少自己的文化创造,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还有一个软实力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问题。不能一讲软实力就是孔子、国学,而缺少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当代中国的形象。有人讲的比较尖锐一点,称其为文化问题上的啃老族,就是说你缺少新文化,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都快一百年了。传统文化和软实力不能划等号,孔子、国学、儒学当然是传统文化重要的资源、重要的载体、重要的符号、重要的标志,但是两者划等号就没有新文化了,就没有我们新的形象了,这是一种悲哀。软实力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统一,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了,现在讲国家形象。我参加了关于国家形象课题的论证会,就是论证我们今天国家的形象到底是什么,讨论的主要是这30年的、当代中国的、充满时代气息的国家形象,而不是几千年前的那个形象。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FS:PAGE]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