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不是坏东西。从哲学上讲,形式是内容的存在和表现方式。任何事物、任何工作、任何活动,都必须通过一定形式来体现其内容。古代田忌赛马,就是通过形式的优化组合,实现了形式与效果相统一。又如,各种传统礼节虽然是“老皇历”,却具有很强生命力;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的会场布置要庄重热烈;十八大后,各地及时组织学习贯彻大会精神,派宣讲团、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等。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办好事情、推动工作采取一定的形式是必要的。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过分强调或夸大形式,偏离或脱离实际内容,仅在形式上做文章,就会使形式成为“形式主义”。马克思讲:“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所以形式与形式主义,只有一步之遥,尺度把握不好,在实践中就会把形式与内容割裂,甚至对立起来,这就产生了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害死人,这话不假,其根本原因在于,净搞虚头巴脑却不干正事,只有唱功没有做功,一切就都等于零。 十八大报告指出,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也是对革除形式主义提出的明确要求。对于各级干部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摆脱形式主义束缚,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 要形式,不要形式主义。形式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而好的形式是实现目标的必备条件。在形式的选择上,当从实际出发,根据目的、内容、效果而定,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要简约,不要繁文缛节。崇尚简单工作、阳光做人、平实生活,凡事力求化繁为简、去伪存真,摒弃繁琐的迎来送往,扫除空洞的文山会海,抓住事物最本质和最基本的联系,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考察,一心希望了解到真实情况,但一到基层就被层层陪同、前呼后拥。被陪的人无奈,陪同的人也无奈,群众更不高兴。必需的礼节要有,但过犹不及。前不久出现某县副县长一天陪泡8次温泉泡到虚脱,就是形式主义的典型写照。传统的东西,有的要继承,有的要革除,还要根据所处时代和环境去选择,做到与时俱进。否则,我们的时间、精力、财富都会被形式主义侵吞和占有。 要口碑,不要金杯银杯。这个道理常讲,要紧的是在心里真正认同,真正懂得服务群众是从政者永恒的价值追求,百姓的口碑是衡量党员干部行动的根本依据。党的任何事业都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特别是作为基层干部,处在安民富民第一线、矛盾调处最前沿,杜绝形式主义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真正不走形式不作秀,不负苍天不负民。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