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先锋之歌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之歌 > 正文

陈光保:用时间和行动铸就共产党人的丰碑

信息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 发布日期: 2017-01-09 浏览次数:

 “传说仙过岭生鬼,历代从无谁敢开。当代愚公光保伯,荒山垦成百果园”。歌中称颂的,是广东省原海康县(现雷州市)县委书记陈光保离休后不在城里享清福,自愿到穷山沟开荒当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的故事。

 雷歌是数百年来流行于雷州半岛的民歌,当地群众写雷歌、唱雷歌,逐渐形成褒贬为官者贪廉得失的传统。湛江市雷歌研究会副会长黄新说:“30多年来,群众一直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创作雷歌传颂陈光保,无论长幼都尊称他‘保伯’”。这位85岁的共产党员干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雷州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陈光保,男,1931年9月出生。1949年4月入党,先后担任海康县县长、海康县委书记、湛江市委常委、湛江市政协主席。1994年离休后,当选为湛江市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会长。

 艰苦奋斗,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开拓精神

 16岁参加革命,18岁入党,把一生都献给了党,把心都掏给了老百姓——这是陈光保85年人生岁月的真实写照。

 1970年,他指挥南渡河堵海工程,组织10万民工根治南渡河,使桀骜不驯的南渡河成了雷州的“母亲河”。1978年,大力支持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使潭葛村成为广东包产到户第一村,昔日有名的“乞丐村”“逃荒村”变成了富裕村。在海康县任县长、县委书记时,陈光保发出“绿化海康”誓言,一座座石头山被搬走,红土地换绿装,海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仙过岭地处偏远,始终没能开发出来。“群众没过上好日子,我绝不休息!”1994年离休后不久, 63岁的陈光保作出了一个让人们吃惊的决定:“到仙过岭开荒去!”

 说干就干。离休后第二年,他和老伴儿张少乔带着一群人,扛着锄头,背着箩筐,在仙过岭上租来一块儿地,摆开了战场。仙过岭号称“雷州半岛的西伯利亚”,大大小小的黑石头,一直沉睡在一望无际的荒草灌木丛中。锄头挖,推土机推,肩挑手提搬石头,10多人在酷暑烈日下忙碌了一天,傍晚时分,终于在乱石堆平整出一块空地,用油毛毡搭建起一个工棚,算是有了歇息落脚的地方。没想到,半夜来了台风,油毛毡工棚被掀翻。大家用毯子衣物紧裹身子,缩在大石头背后,心惊肉跳地度过了仙过岭开荒的第一个不眠之夜。陈光保带领大伙儿咬牙坚持,经过两年多的苦战,硬是垦出了2800亩荒地!

 长期的高强度劳动,让陈光保腰部劳损的旧病愈加严重,有时疼得下不了床,吃点止痛药,硬撑着又去了工地。“好好休息一天吧!”老伴儿心疼得要哭。他知道,开荒办农场就像西天取经,前方有九九八十一难。荒山好不容易披上绿装,但困难接踵而至,连续几年,不是寒潮就是台风,种芒果被冻死,种香蕉被台风打倒,农场经营困难,债台高筑。有人劝陈光保把农场转租出去,不仅扔掉包袱,还能从中赚一笔。他拒绝了。他给自己写雷歌鼓劲:“且看三元塔竖正,不怕惊风骤雨射。雷州雷多打不倒,日斜月斜塔无斜。”

 厄运并未就此罢手,腰椎疼得再也无法忍受了。2004年,陈光保被迫进行腰椎增生手术,结果手术失败。他下肢瘫痪了,从此与轮椅作伴!老伴儿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号啕大哭。陈光保笑呵呵地说:“革命战争年代,我从死人堆里捡回一条命,这点小毛病还能怕了它?”

 但3年后,硬汉陈光保,却流泪了。2007年4月,老伴儿张少乔因为操劳过度,突发心肌梗塞,撒手长逝。这一次,陈光保再也撑不住了,泪水像开了闸:她吃了一辈子的苦,受了一辈子的罪,没享过一天清福!陈光保的床头,安放着一个碧绿剔透的雕花骨灰盒,妻子安静地睡在里面,每天陪伴着他。

 在陈光保的带动下,仙过岭全部被村民开垦出来。附近6个村靠开荒种植致富,消灭了茅草房,盖起了“香蕉楼”“甘蔗楼”,农场也扭亏为盈。他出资修通20公里路,自费打深井100多口解决抗旱问题,协调相关部门修建5个饮水水塔,为6个村子的农民铺通自来水管。

 荒芜千年的仙过岭,终于旧貌换新颜。

 无私奉献,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

 “治穷先治愚,兴学育人才”。早在担任海康县委书记时,陈光保就提出部署工作优先考虑教育、财政拨款优先安排教育、城乡建设优先安排学校、农转非和就业优先安排教师家属的教育“四优先”。1982年,他带头捐资1700元,带动全县人民掀起集资办学的热潮。1983年,他力排众议,决定县财政3年内拿出500万元,委托高校代培800多名大学生,一举解决了海康县人才缺乏的问题。

 贫困学生是他最大的牵挂。从2000年开始,陈光保坚持奖教助学。2009年,当得知雷州市高考上一本线的考生有305人时,他决定为这些学生捐款100万元。为凑足这笔钱,他以26万元的价格卖掉了在湛江市区唯一的一套住房。2010年,陈光保把农场改名为“保伯重教助学农场”。他给自己定下每年捐资助学100万元的任务,表示身后不留一分钱给子女,彻底“裸捐”。

 在华南师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读研的黄仁龙,老家在雷州市附城镇麻演村,他是陈光保“裸捐”助学的受益者之一。2010年,黄仁龙家三兄弟同时考上大学,因为家里穷,砸锅卖铁也只供得起一个大学生,父亲最后不得不决定三兄弟抓阄上大学。绝望之时,保伯送来了希望:不仅资助1万元现金,而且还发动社会募捐,圆了三兄弟的大学梦。2014年,黄仁龙考上了研究生。

 陈光保并不是“大款”,他只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惨淡经营着一个租来的农场,靠天吃饭。为了筹捐款,2010年陈光保向女儿借钱20万元,凑齐105万元,捐完款后,发现农场连买化肥的钱都没有了,他却笑呵呵地说,“不怕,向银行贷款去,等香蕉卖了就有钱了。”

 迄今,陈光保共捐款1400万元,资助奖励学生6000多人。

 行走大道,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清正廉洁

 “为民要富,当官要穷”,是陪伴陈光保子女长大的一句唠叨。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纯洁,坚守着一个党员干部的本色。

 从政官至厅级,创办农场二十年,家财千万,这些都没有惠及陈光保的家人。任海康县县长时,他就在家里宣布了“不准收礼,不准走后门,不准搞父荣子贵”三条家规。担任海康县委书记后,他每年春节都要在自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送礼可耻,受礼有罪”,横批“端正党风”。前来送礼的人,一望却步。

 “做陈光保的家属子女,不能占便宜。”陈光保执行起“三不”家规,毫不含糊。1974年,大女儿陈忠于“上山下乡”到了龙门林场。1979年,同批下乡的14个知青只有她一人还在林场。陈忠于想回城,三番五次哀求,陈光保就是不答应。他悄悄在女儿的挎包里塞进一些粮票、10多块钱,还有中学课本,内夹一段赠言:“孩子,路在你的脚下”。后来,陈忠于发奋苦读,考上大学,离开了林场。1983年,老三陈主大学放暑假回家,纪家公社党委书记知道他爱吃菠萝蜜,就从公社的树上摘了一只送给他。陈光保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叫爱人给纪家公社汇去20元,并在汇款单上附言“如果不够,以后再补”。

 陈光保的弟弟陈平,曾经央求哥哥在城里给他找份工作,遭到拒绝,并多次拒绝他人给弟弟陈平开后门。他的父亲陈德昌从乡下赶到县城替陈平说情,在父亲一半训斥一半哀求的目光中,陈光保还是摇摇头,含着眼泪拒绝了。2007年4月,陈光保的爱人张少乔去世。有人建议将其骨灰安葬在他们一起奋斗过的仙过岭,作为纪念。陈光保却将老伴的骨灰盒放在他的床头,并将“死后不能占国家一寸土地”作为新的家规告诫子女。

 陈光保本人长期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他的农场场部,其实就是一幢简陋的两层楼农舍,屋前水泥地坑坑洼洼,屋内更是清贫寒酸。他每天看报写作的书桌,是一张从外面捡回的旧木桌,饭堂里的高脚塑料凳,是一般农村人都看不上眼的廉价货,唯一的“奢侈品”,是一把治疗瘫痪腰腿的按摩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