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先锋之歌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之歌 > 正文

茹振钢:立志为国满粮仓

信息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 2016-10-12 浏览次数:

 见到来北京接受全国“两优一先”表彰的茹振钢时,他正忙着给学生打电话,了解学院新建的小麦育种塑料大棚的进展情况。放下电话,他爽朗地笑着跟记者说:“小麦种子是我的命根子,一年365天,我一天也离不开小麦。”

 三十多年前,茹振钢从来没有想到,会跟小麦打一辈子交道。

 1978年,茹振钢高考一举中的。一心向往“学习数理化,争当科学家”的他却被录取到农科院校,这不免让他有些失落。

 “农业研究非常重要,如果你能让沙漠变绿洲,再让绿洲都种满粮食,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那将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劳!”班主任高树义的话让茹振钢心头一震,立下志向:要装满祖国的粮仓!

 1981年,大学毕业的茹振钢被小麦育种专家黄光正教授相中,一头扎进了育种行业。

 小麦育种在当时被称为是“眼前一抹黑、看不到头”的行业,茹振钢却乐在其中;“小麦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虽然育种工作90%的时间都要面对失败,但每一次改进都是对生命的探索,是心灵的享受。”

 为了积累丰富的科研基础,他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中午随身带着饭,累了就啃几口,几年下来,图书馆里的书都翻遍了,他的心里也有数了。

 为了分清不同品种的生长特点,茹振钢种下1万多份小麦品种,不分白天黑夜地观察。他的助手丁位华说,每年夏天阳光炙烤的午后和冬天滴水成冰的晚上,茹振钢都要去田里看小麦。有一年大年初一,大雪纷飞,他换上胶鞋就往外跑,“茹老师说这是观察小麦抗冻的最佳时机,可不能错过。”

 为了掌握各地小麦生长情况的真实数据,茹振钢奔走在黄淮大地。一个装有工具和资料的挎包、一个军用水壶和一包变蛋(一种蛋制品,不容易变质)是他形影不离的三件宝。

 “茹教授不仅是学校的教授,更是我们农民的老师。”新乡市小店镇农村技术员王福章至今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茹振钢到村指导小麦生产的情景:背个包,骑辆自行车,一到村里就抓紧给乡亲们上课,抽空再去田里看看。

 “茹老师,这次又带来什么新品种了,试种的话先到我家啊。”茹振钢每次到新乡市朗公庙乡毛庄村,村民们都会热切地围上来。殊不知,1989年他第一次去毛庄村时,讲了大半天,村民依然半信半疑地说:“我们也不知道你说得对不对,看你大老远过来,就给你试种两亩地吧。”

 “茹教授可是我们的粮财神呐!”现在村民们可对他心服口服。毛庄村村民李德岭说,目前全村4000多亩地全种了茹振钢的小麦品种,“自从种了茹教授的小麦品种后,产量从过去亩产不到1000斤一跃到现在亩产1300斤。”

 三十多年来,茹振钢和他的团队相继培育并推广了一系列小麦新品种,每一个小麦品种都向着他装满祖国粮仓的梦想靠近,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其中矮抗58品种累计推广2.6亿亩,增产小麦119.1亿公斤,被誉为“黄淮第一麦”。据统计,全国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矮抗58。

 “音乐里7个音符就能组成优美的乐曲,成千上万份小麦品种组合在一起,会谱写出多么奇妙的乐章啊。”茹振钢将对小麦的热爱,化作了无尽的科研灵感。

 在培育出矮抗58后的一天,他灵光一闪:高纬度地区小麦耐弱光,低纬度地区小麦耐强光,要是把高低纬度地区的小麦“组装”起来,会有什么结果?

 茹振钢迫不及待地南下北上搜罗资源。福建早就不种植小麦,好不容易在武夷山区找到几株麦苗,他像宝贝似的装在矿泉水瓶里,小心翼翼地捧回河南。如今,这种高光效小麦新品种已完成中间试验,既耐弱光又耐强光,茹振钢夸它“早上班,晚下班,中午还不休息”,亩产比矮抗58还多200斤,可达750公斤。

 “粮食是天大的事,小麦生产还没有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必须抓紧科研,把世界小麦话语权握牢在我们中国人手中。”如今,他跟团队正向亩产潜能900公斤的杂交小麦发起冲锋,让祖国的粮仓不断充盈。

 问他:“会一直跟小麦打交道下去吗?”茹振钢当即朗诵了一首他早年写的诗:

 太阳终归是要落山的,生命终归是要停息的。

 我不厌恶那太阳的坠落,只要洒尽它全部的光辉。

 我不畏惧那生命的终结,只要使尽它全部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