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名篇鉴赏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篇鉴赏 > 正文

艾略特《荒原》鉴赏

信息来源:暂无 发布日期: 2015-05-24 浏览次数:

 在象征主义诗歌史上,T·S·艾略特(1888—1965)艾略特不是继波德莱尔的又一个象征主义诗歌转折点。而且还是现代诗歌中最有影响的一位诗人,他从根本上更新了西方诗歌的面貌,成为现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峰。甚至有人在评论西方文学时,把二十世纪称作为“艾略特时代”(the age of T.S Eliot)。因此,对于艾略特及其代表作《荒原》的理解是打开西方现代文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艾略特1888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先后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攻读哲学。这期间在法国接触了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后因战争在伦敦定居。他教过法文和拉丁文,做过银行职员。其中最最重要的事件是他1915 年与埃兹拉·庞德相遇、相识。庞德不但促成了他《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完成,而且在1922年,删改并发表了他的长诗了《荒原》,这成为西方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后,皈依天主教,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他开始了宗教诗歌、宗教戏剧的创作,创作于四十年代的《四个四重奏》,是他这一时期诗歌创作代表。1948 年,他因“在现代诗歌中作为一个先驱所取得的杰出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也是一个著名的诗歌批评家,在《传统与个人才能》、《玄学派诗人》、《批判的功能》、《诗歌的用途和批判的用途》等著名论文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诗学观点。“非个人化”理论是其诗学的核心。他认为“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在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消灭自己的个性”;“使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诗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所以他诗学理论首先就反对主观感情的宣泄和主观自我的表现,而要用“知觉来表现思想”,将感情理性化。而在创作中的具体实践就是寻找“客观对应物”来透视自我内心世界和主观感情。这一理论,特别强调诗歌创作中的技术与技巧问题,如戏剧化、独白、用典、神话、象征、暗示等手法的综合运用,这呈现了现代诗歌的一种崭新的面目。

长诗《荒原》,被称为是“西方诗歌的里程碑”,是西方现代诗歌开一代诗风的作品。该诗分为五章:《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第一章《死者葬仪》,共76行,该章以死亡为主题。诗人通过“最残忍四月”这一意象开始,写出战后的欧洲这块“死地”上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回忆中的贵族少妇、破碎的偶像、无法沟通的爱情、泛滥的情欲、独眼的商人、伦敦桥上的行人与地狱中的幽灵……最后诗人在“尸首是否发芽”的质询中,呈现了现代人浑浑噩噩的状态中,没有精神、没有灵魂,庸俗的存在,荒凉地生活。在这个痛苦不堪的“荒原”中,现代人没有了信仰和精神,只有泛滥的情欲、无比的空虚、淫荡堕落、背信弃义、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等末日世界的精神状态。死亡就是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同时,诗歌中死亡主题的张力在于,作为死亡式活着的现代人,又只能在死亡中才能获取新生的力量。第二章《对弈》,共计95行。题目“对弈”源自弥尔顿剧本《女人谨论女人》,包含了奸情与欲望主题。所以该章在历史的对比中,使我们看到传统中圣洁的爱已经落为现代人横流的肉欲。这里主要是以两组画面来呈现:一边是在“发亮的宝座”中上层贵妇们,她们只是一个个庸俗、肤浅得女子而已,没有新生的欲望、没有坚贞的爱情,而陷入情欲而不能自拔。另外一边是在“伦敦一家下等酒馆”的女人们,她们也是一样,只是在闲谈着,也没有贞节的爱情、圣洁的理想,只充斥着怀孕和流产等等话题。最后诗人以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对哈姆雷特勇敢、坚贞而悲壮的爱情,与现代人的泛滥情欲再一次进行了对比,呈现出现代人“爱的能力”彻底失落。第三章《火诫》,共138行。从第一章“死”的世界,到第二章“无爱的世界”,到这里是对这两个世界的总结,即这是一个“火的世界”。这包含了“火”的主题与“火诫”的主题。首先现代世界有着被“火”毁灭的危险,特别是欲望之火,将会把这个世界彻彻底底地烧掉,让世界灰飞烟灭。如诗句“在我身后的冷风里我听见/白骨碰白骨的声音”。而“火诫”是一个炼狱,只有经过火的燃烧,主要是经过信仰之火,宗教之火的净化,世界才有拯救的可能,“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救拔出来/主啊你救拔/烧啊”。于是,在这第三章中,诗人也是在一种双重的心态中呈现了伦敦泰晤士畔现代人在“火”中的危险生活。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在整个诗章中最短,总共只有10行,但却有深刻的含义,是整个《荒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整个诗歌章节老说,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的转折,也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指向。如果说在前面章节中,诗人还在“死亡”中看到了“生”,在“火”中净化出“精神”,但是在这里,诗人亮出了他整个诗章的基调:现代人是否能够得以拯救,这还未知。而在欲望中的现代人已经死掉,彻底地死去,这才是现代荒原世界中人的一个绝对的现实。正如腓尼基水手弗蒂马斯因纵欲而在“水”中丧生一样,在“水”中死去的现代人永远不能得生。在这个维度上,有人认为这一章与但丁《炼狱》相比美,可谓极为见地。第五章《雷霆的话》,共112行。尽管艾略特看到了现代人彻底的死亡,但是,他还是让作为上帝“雷霆”展开了对人类的拯救。在不懈地寻觅生命之水时,绝望中的荒原大地上,传来了雷霆传达的拯救之路,这就是“舍己为人。同情。克制。”现代只有在奉献中,在与他人的沟通中,在道德秩序中,才有新生、再生的希望与力量。整首诗歌也在这一上帝的召唤之中结束。

《荒原》为我们呈现出了宏大而深刻的时代主题,成为时代精神的伟大写本,他首先集中展示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只从“上帝死了”之后,西方现代文明一直笼罩在危机之中。这就是由于哲学中形而上学价值体系的崩溃,神性世界的轰然倒塌之后,现代社会成为一个“无神的世界”,一个没有神性的世界。在西方人看来,一个没有神性地世界,就是一个干涸的世界,世界就沉沦入黑暗之中。而且在现代背景之下,社会处于分裂的状态,人思维也被分化开,一切事物、事件、人都难以有“一体化”的力量,世界就陷入危机之中。当然,这种危机更直接的原因,就是非理性的战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人自身的破坏力量,让现代人触碰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巨大灾难。《荒原》所展示的正是西方文化在“上帝”死后,现代文明人存在所面临这的巨大灾难。其次,在诸神退却、生命干涸、大地枯萎之时,人成为平庸的人。诗人用“荒原”这一意象集中、准确、逼真地凝练出了现代人精神普遍的“荒原”现象。没有了神性,大地就没有了灵性,成为荒芜的世界;没有了神,万物就只是出于用具的地位,成为枯竭的事物;最重要的是,没有神性的价值,人的心灵枯干、空虚……严重的后果在于,没有了终极价值,现实社会中的一切都被允许。于是,所有的丑恶、肮脏、不正常、兽性、庸俗在这个世界中大肆弥漫。世界是空洞的世界,人是空心的人,这就是艾略特所展示出的现代“荒原”社会。最后,正是由于形而上学之思被颠覆,所以重造形而上学成为了诗人的拯救之路。诗人在展示“荒原”的过程中,在已经彻底死去的人的基础上,重新从宗教里寻找了新生的泉源。从而在否定西方文明的基础上,诗人以恢复宗教精神、以宗教为力量来救赎这片“荒原”。这一主题,成为他之后的诗歌作品《四个四重奏》的主旋律。

《荒原》也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样本。这首长诗风格多样、手法多样,将现代派的各种技法都一一吸收,这既使这部诗歌作品内涵丰富,同时又使这一诗歌作品难以阅读。他所用的几种手法对于主题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第一,诗歌中大量地引用、借鉴典故。可以说,该诗一半是引用,一半才是创作。他的引用从古代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涉及面极广。主要引用了30多位作家,涉及到他们50多部作品的相关内容。这里有弥尔顿、莎士比亚、斯宾塞,也有但丁、波德莱尔;这里有西方古典戏剧、传统诗歌也有东方的佛经;这里有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拉丁语和梵文,也有民间口头语、各种古语甚至是当下的新闻报道语言……正是这样的引用,使该诗所隐含的内容相当复杂。这表明,诗人正是在上天入地、自古及今、从东到西地全方面思考人类的困境而出路。这展开了诗人宏大的气魄,以及他对于整个人类精神的探索。

第二,《荒原》中独特地套用了神话结构与模式。特别是弗雷泽的《金枝》和魏士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的影响。在他的诗歌中,暗藏了这样一个寻找圣杯的神话线索。传说中,渔王也就国王丧失了性能力,使得大地荒芜。必须寻找到圣杯才能治愈他的病,才能恢复大地的生机。于是派少年骑士去寻找圣杯,最终少年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了城堡,发现国王就是他要寻找的圣杯。这一故事框架的加入,使诗歌叙事角度相当特别。当然这其中包含了浓厚的宗教情结和形上之思,并呈现出时代的精神特征,让该诗具有了无比的张力。

第三,《荒原》中不但具有隐形的“寻找圣杯”的结构,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其中有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一条线是死亡、毁灭的线索,一条是新生、重生的线索。在整个诗歌结构中,死亡、毁灭的线索由强到弱,而新生、重生的线索则由弱到强。不过在诗歌的表达中这两条路线则是在的时时交锋、争斗,死亡的主题、毁灭的主题压过了新生、重生的主题。如第一章呈现的是“死亡的世界”,整个世界一片荒芜。第二章是进一步深入这一个荒芜世界,实质是现代人在“欲望的世界”中堕落而不能自拔。第三章展现在情欲中的“燃烧世界”,人最终被毁灭。第四章是对整个荒原世界的总结,这是一个已经死亡了的“无法拯救”的世界。最后在第五章里,尽管诗人让雷霆发出了拯救的律令,但世界仍就处于沉沦之中,似乎最终的拯救遥遥无期。诗人在庞大的时间空间之下,依然冷静地、精细地构建着自己的诗歌体系,营构着起双重力量交织的诗歌王国。

第四,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荒原》具有象征主义特色,而且是象征主义特色的完美呈现。在《荒原》,有着大量的象征世界,其中“荒原”、“水”、“火”是三个主要的象征意象,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荒原”就是一个经典的隐喻与象征,这既是想象中的世界图景,也是现实中的生活场景以及人类灵魂特征的摹写。这是我们的世界、精神、灵魂的象征,是需要拯救一个现实世界。这一象征一直弥撒在整首诗歌中,成为该诗的重要特色。同时,“水”与“火”这两个世界的基本元素,在这里也有着重要的特殊意义。他们所隐含的意义都相当复杂,“水”既是生命的泉源,又是泛滥着的情欲;既是拯救世界的药方,也是淹没世界的死神。“火”也一样,既包含着情欲、灭亡的绝望,又能看到新生、涅槃的希望。因此,悖论的、矛盾的象征意象,构成了艾略特《荒原》中独特的象征体系,而且也正是在这样的水与火的交融、生与死的参杂、希望与绝望的纠结之中,更呈现出了现代人复杂的精神和灵魂。

最后,与艾略特的早期作品一样,《荒原》中对于内心独白的运用,以及个人意识流的抒写与展示也相当丰富。《荒原》也可以看作一个人的大独白,一个人上天入地意识流世界的展示。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上层贵族和底层贫民以及世界中的一切的存在都成为了他的对话者和演说者。当然,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又并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大独白而且。这一个荒原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甚至天地之间、古今之间的所有人、事、物都又各自的世界,都自说自话,构成了复杂的思想体系。由此,《荒原》中不同的独白运用,全面彰显了人内在繁复的思维,构成出一个宏大而深邃的灵魂世界。

总之,对于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不管怎样赞誉都不过分。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西方诗歌文本而已,这也是对于我们生存处境的直写,也照见了我们灵魂的模样,指引着我们如何踏上“归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