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讲堂 党史学习 理论家园 高端言论 先锋之歌 名篇鉴赏 经典著作 影音资料 人生寄语 文明礼仪 健康驿站 新书快讯 走进福大  
文明礼仪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礼仪 > 正文

"好战士"任治森

信息来源:暂无 发布日期: 2015-06-27 浏览次数: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境内,有一个汉、壮、苗、彝等民族聚居地,人称“麻栗山”。几年前,这里的700多户村民还守着人均0.83亩耕地,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令人欣慰地是,在这块并不丰饶的土地上,一位军人和驻地群众一起把昔日“望天收”的坡地改造成良田,帮26户特困群众摘下赤贫的帽子,让12个山里娃远离辍学的窘境……这位扶贫助困、传播爱心的军人就是成都军区驻云南某部上士班长任治森。

任治森出生于1984年,毕业于西安通信学院,2003年入伍。这个从豫东平原走出来的农村娃,入伍12年,业余时间做志愿者也已经12年。从2009年开始,他6年扎根贫困革命老区麻栗坡,逐渐成长为乡亲们眼中“维护民族团结的文明使者”。在贫困小学支教、给村民宣讲知识、出力帮村民修路、自费为村里老人买药、作为应急专业志愿者在地震中帮助抢险、做南博会志愿者……任治森说,自己最爱做的事就是四处奔波,哪儿有困难哪儿就有他。任治森所在的部队驻扎在麻栗坡,麻栗坡是国家级贫困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傣、蒙古、仡佬8个主要民族。面对驻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面貌,任治森深深触动了,他决心要为当地老百姓做点什么。

2009年春,当地政府邀请驻军参与扶贫济困,任治森被上级任命为对外扶贫助教联络员。他的联络点是南油村。从部队到村里,任治森走了几十里的盘山碎石路。途中,还趟过两条河。进村后,村民告诉任治森,就是这条河,曾在山洪暴涨时将两名小学生卷走。几天后,部队请来的架桥队出现在村外,通往山外的小河终于有了桥。

2010年,麻栗坡大旱,群众饮水困难。在积极参与本单位组织的抗旱救灾活动的同时,任治森主动带领南油村找水队为村民寻找新的水源,及时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问题。就在这一年的4月初,任治森在继续为更多村民找水源路过麻栗山时,看到麻栗山上寨和大寨各有一处水源,虽不能饮用,但位于高处水流充足,可以浇灌坡地上的农田300余亩。任治森提议修渠引水,他慷慨解囊拿出3000多元钱找到一个在县城经营建材的老乡,按批发价买来修引水渠用的水泥、沙石。他与村民们一道,勘测水渠方位、走向、挖土方、修护坡,苦战一星期时间,长达2840米的简易灌溉渠终于修筑完工投入使用,从此,麻栗山人告别了多年用牛车拉水浇地的旧历史。

 2011年5月21日,他和林业局的驻村指导员一起驱车两百多公里,为长年干旱的麻栗坡县董干镇马崩村送去一车价值两万元的纯净水和生活物资,暂时缓解了当地饮水困难的局面。

村里各家各户的困难,任治森都一一记在心里。隔三差五,他都会给乡亲们送去各种物品。麻栗山海拔高,土地贫瘠,短短几年,他和驻地群众一起把“望天收”的坡地改造成了良田,帮26户特困群众摘下了赤贫的帽子。

为了更好地开展扶贫助教工作,他利用休息时间带着《民族常识》、《大蒜生姜栽培技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十八大文件汇编》等宣讲材料,走村串寨宣讲种植技术、党的创新理论和民族政策。他总结当地发音特点,很快学会了少数民族语言,制作爱心名片留下联系电话。

修渠、修路、捐资助学、开展志愿者服务、讲解法律知识……任治森的扶贫助教联络员一干就是6年,他的“文明使者”称号也被广大群众认可并传播开来。

“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这是《强军战歌》对士兵责任的表述。担当,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承诺。和平时代里,对国家、对党、对人民的忠诚是对每一位士兵的考验。任治森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党的声音,践行“文明使者”的责任,自觉投入志愿者服务活动,正是对党忠诚的表现,是所有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