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既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大学理应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知识的集散地和思潮的发源地,大学理应成为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和引领者。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大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大学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承担文化传承创新、文化辐射引领和文化服务支撑的重要使命。
建设好自身的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体现办学底蕴的文化形态,主要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几个层面。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以校训、校风、校歌等为载体,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培育和彰显大学精神,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在日常行为和校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规范和风尚,是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动态体现,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环境文化则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大学校园里的楼宇、设施、景观乃至一草一木等物化形态均属于环境文化的范畴,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熏陶人,在文化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突出“以文化人”的教化性,这是大学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重要特质;注重主流价值的导向性,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必然要求;建设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这是各个高校张扬个性,增强文化发展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教化性。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天职,大学文化必须始终围绕育人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大学“以文化人”,即通过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教化人,从而达到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功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文化育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健全人格、开发智力潜能、丰富生命内涵,使受教育者得到自由、全面、完整发展的过程。
2.导向性。文化并非一个中性的概念,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当今社会呈现出多元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格局,需要一个起主导、支配地位的价值观来引领大学文化建设。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师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学校思想道德体系建设。
3.独特性。有个性才有魅力,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虽然大学精神具有探索真理、崇尚学术、传承文化等共性追求,但由于各个高校文化传统、类型风格各异,社会对大学的需求多样化,因此必须建设和发展各具个性的大学文化,营造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大学文化形态,形成异彩纷呈、和谐互补的整体大学文化格局。多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办学定位趋同、办学理念雷同,导致大学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存在着同质化的倾向。这从反映大学精神文化精髓的校训表述中可以看出来,“求是”、“创新”、“厚德”等成为千篇一律的高频词。近年,扬州大学从发掘历史积淀入手,提炼出“坚苦自立”的校训精神,诠释了100年来扬大师生坚韧刻苦、自强不息的风貌品格,强化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色彩与独特魅力。
来源:《光明日报》 |
|
|